柔而不犯的意思是雖然性情溫和,但也不容侵犯。就像一個人看上去脾氣很好,但也不代表他就沒有脾氣。不過就目前來講,柔而不犯這個成語的使用率并不算很高,這次就幫各位小伙伴們講解下這個成語的意思還有典故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曹操本想討伐許攸,但是被杜襲給勸告下來了,我們都知道曹操性情暴力,動不動就會殺人,難道杜襲就不怕曹操一生氣殺了他么?其實杜襲正好就體現出了他柔而不犯的性格,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到底是怎樣的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杜襲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前后,主人公名叫杜襲。原文如下:
時將軍許攸擁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群臣多諫:“可招懷攸,共討強敵。”太祖橫刀于膝,作色不聽。襲入欲諫,太祖逆謂之曰:“吾計以定,卿勿復言。”襲曰:“若殿下計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計非邪,雖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闡乎?”
太祖曰:“許攸慢吾,如何可置乎?”襲曰:“殿下謂許攸何如人邪?”太祖曰:“凡人也。”襲曰:“夫惟賢知賢,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方今豺狼當路而狐貍是先,人將謂殿下避強攻弱,進不為勇,退不為仁。臣聞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今區區之許攸,何足以勞神武哉?”太祖曰:“善。”遂厚撫攸,攸即歸服……其柔而不犯,皆此類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當時將軍許攸在關中地區擁兵自重,時常口出狂言,不肯歸順曹操。曹操大怒,打算出兵征討。但這一決定遭到眾多文武的反對。曹操不但不聽,反而將刀橫放在膝蓋上,讓眾文武閉嘴。此時,杜襲上前打算勸諫。曹操冷冷地對他說:“我主意已定,你別再提了。”杜襲說道:“如果您的決定是對的,我必將竭盡全力協助您完成此事。但如果您的決定是錯的,就算已經決定也一定要改。您又為何不讓我說說自己的看法呢?”
曹操說:“許攸怠慢我,你說應當怎么處置啊?”杜襲回答:“您認為許攸是怎樣的人?”曹操答:“平凡之輩。”杜襲說:“賢人之間能夠彼此了解,圣人之間亦是如此。平凡之輩又怎能了解賢人和圣人呢?如今財狼擋道,而您卻偏偏要去對付一只狐貍。人們一定會說您避強攻弱,進攻不算勇,后退不算仁。臣聽說千鈞之弩不會用來射向老鼠,萬石之鐘不會因為草莖的撞擊而發出聲音。區區一個許攸,又怎么值得您如此勞心費神呢?”杜襲的這番話,終于讓曹操的心情平復,于是厚待許攸,許攸當即表示歸順……杜襲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的性格大都是這樣體現出來的。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表現杜襲性格的“柔而不犯”,意為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這也是《三國志》作者陳壽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說完了成語,再來說說這個故事中的兩個相關人物。杜襲是在建安年間從荊州來到中原投奔曹操的,曾擔任過西鄂縣令、議郎、丞相府軍祭酒、侍中、丞相府長史、駙馬都尉等職。曹操病逝后,杜襲又先后在曹真和司馬懿帳下做過大將軍軍師。至于文中提到的許攸,并非官渡之戰期間歸順曹操的袁紹謀士,而是盤踞關中的一股割據勢力。
本文標題:柔而不犯什么意思?柔而不犯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