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馬輕裘的意識是形容生活過的比較奢侈,不過這個成語目前的使用頻率和出現率都不算很高,所以有很多人都不認識這個成語。這次就為大家介紹下肥馬輕裘的意思,還有背后發生的典故故事。當時正處于三國時期,三國出現的文學也有一段鼎盛時期,對于當時的文人來說算是比較難得的景象。這次的主角是袁術,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在三國也算非常出名的人物了,一起來看看到底是發生了什么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荀攸傳》注引《漢紀》和《漢末名士錄》,時間是在漢靈帝在位期間,主人公名叫何颙。原文如下:
《漢紀》載:“颙顯名太學,于是中朝名臣太傅陳蕃、司隸李膺等皆深接之。及黨事起,颙亦名在其中,乃變名姓亡匿汝南間,所至皆交結其豪杰。颙既奇太祖而知荀彧,袁紹慕之,與為奔走之友。是時天下士大夫多遇黨難,颙常歲再三私入洛陽,從紹計議,為諸窮窘之士解釋患禍。而袁術亦豪俠,與紹爭名。颙未常造術,術深恨之。”
《漢末名士錄》載:“術常于眾坐數颙三罪,曰:‘王德彌先覺雋老,名德高亮,而伯求疏之,是一罪也。許子遠兇淫之人,性行不純,而伯求親之,是二罪也。郭、賈寒窶,無他資業,而伯求肥馬輕裘,光耀道路,是三罪也。”
這兩段記載的大意是為:何颙在太學讀書期間成績名列前茅,朝中名臣太傅陳蕃、司隸校尉李膺都很愿意與他交往。到了黨錮之亂期間,何颙也在黨人名單當中,不得不改名換姓,藏匿在汝南一帶,但所到之處結交了不少當地的杰出人物。何颙覺得曹操非比尋常,也對荀彧有所了解。袁紹非常賞識何颙,與之結為患難之交。
當時,不少知識分子因黨錮之亂受到株連。何颙一年數次潛入京城洛陽,和袁紹商議對策,解救被困、遭難的知識分子。與袁紹不同,袁術是個粗礦、豪放之人,與袁紹爭名。而何颙并不經常去看望袁術,袁術非常怨恨。
此后,袁術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出了何颙的三條罪狀。他說:“王德彌是老前輩,德高望重,而何颙卻疏遠他,這是第一條罪狀;許攸兇狠歹毒,品行不純,何颙卻與他非常親近,這是他的第二條罪狀;郭泰和賈彪都是貧寒之士,沒有多少財產,而何颙卻經常身著華麗的皮衣,駕著豪華的馬車,這是他的第三條罪狀。”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袁術口中的“肥馬輕裘”,意為身穿華麗的皮衣,駕著豪華的馬車,比喻生活揮霍,過于好話奢侈。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論語?雍也》中的“乘肥馬,衣輕裘”。
何颙是漢末名士,也是曹操的伯樂之一。他與袁紹關系密切,并因此成了袁紹的“奔走之友”。不過,何颙對袁術并沒有多少好感,親近袁紹而疏遠袁術。此舉引發袁術的強烈不滿,故此他公開抨擊何颙。
為什么何颙近袁紹而遠袁術呢?這與這哥倆的為人處世風格有著極大的關系。這一點我在介紹“折節下士”這句成語時所有介紹。袁紹成名,靠的是“孝”,走的是清流的路線,深得士大夫階層的敬重;而袁術則是以“好奢淫”聞名于世。同為清流的何颙自然看不上袁術。而袁紹與袁術在這一點上的巨大差異,也決定了后來袁紹的發展要遠遠勝過袁術。
本文標題:肥馬輕裘什么意思?肥馬輕裘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