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什么意思?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意思是,只要把一本書看上百遍,自然就能領悟其中的精髓。我們現代人和古代人讀書的方式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書的種類則要多出百倍,在三國時期大家想看書可能也就只有春秋時期的書籍,所以只能來來回回反復的讀。所以這次講的成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凸顯了古人的讀書方法,雖然書不多但能保證每一本都讀透,每個人也能參悟出不同的道理,起來看看這個成語背后的故事是怎樣的吧。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什么意思?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王肅傳》注引《魏略》,時間是在東漢獻帝建安年間,主人公名叫董遇。原文如下:

初,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什么意思?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典故出處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當初,董遇對《老子》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并為該書作訓詁注疏。他還非常喜歡《左氏傳》,并為該書辨別異同。有人想拜董遇為師,卻遭到董遇的拒絕。董遇表示:“讀書一定要先讀上一百遍,書中的意思便自然會顯露出來。”有學生對董遇表示:“苦于沒有時間讀書。”董遇回答道:“應當利用三余的時間來讀書。”學生問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晚上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陰雨天都是多余的時間,也可以讀書。”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什么意思?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要介紹的三國成語有兩個,一個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另一個則是“三余讀書”。前者的意思是讀書的遍數一多,書中的意思便自然顯露出來;后者的意思則為抓住一切空閑時間讀書。這兩句成語都是由董遇所首創。知識改變命運,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白。但如何抓住空閑時間讀書、怎樣才能理解書籍的精髓,這里面的訣竅卻并非人人都能明白。而早在一千多年前,董遇所首創的這兩句成語恰恰回答了這兩個疑問。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什么意思?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典故出處介紹

說完了成語,再來說說董遇這個人物。關于董遇的事跡,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并無只言片語,但在三國時人魚豢所撰的《魏略》當中,董遇與賈洪、邯鄲淳、薛夏、隗禧、蘇林、樂詳等人的事跡被并傳,有個簡略的介紹,他們七人被魚豢譽為“儒宗”,簡言之就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家。

董遇,字季直,籍貫不詳,早年與哥哥季中一起投靠將軍段煨,后來又來到京城,擔任過黃門侍郎。曹丕及曹睿當政期間,董遇先后擔任侍中、大司農等職,數年后病故。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916
本文標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什么意思?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