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柵連營什么意思?樹柵連營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實際上劉備當年伐吳并不是自不量力,當時蜀漢的實力的確能和東吳一爭高下。只是劉備求勝心切,犯了行軍大忌,被陸遜抓住機會一舉攻破。其實后人再看這場戰役的時候,也是為劉備痛失好局感到遺憾,哪怕是劉備最終沒輸這么慘,可能對蜀漢來說也是好事。這次講解的成語樹柵連營正是出自夷陵之戰,曹丕事后在評價此次戰役時也提到了劉備所犯下的錯誤,一起來看看吧。

樹柵連營什么意思?樹柵連營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文帝紀》,時間是在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主人公是魏文帝曹丕。原文如下:

閏月,孫權破劉備于夷陵。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余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備書到。

樹柵連營什么意思?樹柵連營典故出處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閏六月,孫權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當初,曹丕聽說劉備親自率軍東下,向孫權發動進攻,又設立柵欄將營壘連接在一起長達七百余里。曹丕對群臣表示:“劉備不懂得用兵,哪有連營七百多里去對抗敵軍的呢?‘草木茂盛、廣闊平坦、行動受阻、低洼潮濕、險要阻塞這五種地方都容易被敵軍擊敗’,這是兵家大忌。不久之后孫權一定會送來告捷的表章。”七天之后,孫權打敗劉備的文書果然送到了曹丕的面前。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提到的“樹柵連營”,意為設立柵欄,連接營壘,比喻軍事防御,以拒敵軍。這也是由曹丕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樹柵連營什么意思?樹柵連營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介紹的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蜀漢與東吳之間爆發的夷陵之戰期間。經過一番激戰,劉備進攻受阻,在前線設立長達七百多里的營寨。這一舉動不但令東吳主將陸遜迅速找到了破敵之策,就連不懂得軍事的曹丕都看出了端倪。他所說的“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不過是兵法常識,并因此預判劉備必將失敗。

那么,常年征戰的劉備為何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呢?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經過一年的征戰,劉備進攻受阻,不得不轉入相持階段。而此時劉備大軍出在狹長的山谷地帶,軍隊及后勤補給線容易受到東吳軍隊的襲擊。因此,劉備采取連營七百里的做法避免損失。從這一點來看,劉備的做法還是比較謹慎小心的。

樹柵連營什么意思?樹柵連營典故出處介紹

不過,劉備此舉也帶來了一個致命的缺陷,兵力多于分散。同時,由于當時正值酷暑,天氣炎熱,風干物燥火,而熟悉當地氣候和地形的東吳主將陸遜則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時機,采用火攻的戰術,出其不意,終于將劉備擊潰。如果當時是陰雨天氣,陸遜的火攻之策就將難以奏效。也就是說當時的氣候因素對戰局的影響更大。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948
本文標題:樹柵連營什么意思?樹柵連營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