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逃命什么意思?無所逃命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夷陵之戰上,劉備大軍慘敗陸遜之手,幾乎等同于全軍覆沒。這也是很多人沒想到的結果,雖然少了關羽和張飛,但蜀漢國力正處于巔峰時刻,怎會被一個陸遜打的如此不堪呢?主要還是劉備有些心急而且輕敵,孤軍深入犯了行軍大忌,如果諸葛亮在他身邊的話說不定還能及時勸住劉備。這次要為大家講的成語無所逃命,背后的典故就發生在夷陵之戰以后,一起來看看當時劉備又做了什么事吧。

無所逃命什么意思?無所逃命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陸遜傳》注引《吳錄》,時間是在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相關人物是劉備和陸遜。原文如下:

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云:“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余,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無所逃命什么意思?無所逃命典故出處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聽說曹魏出兵進攻東吳,便寫信給陸遜表示:“曹魏大軍已經快兵臨到達江陵,我也將重新向東進軍。將軍認為有這樣的可能嗎?”陸遜回信表示:“您的軍隊剛剛兵敗,連創傷都尚未恢復。與我們通使交好,這才是讓你們得以休養生息的最好辦法。如果您不打算這樣做,非要集結那些殘兵敗將再來逞能,恐怕會全軍覆沒,那我軍也就不可能退讓,一定會與你們再度較量。”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陸遜在信中提到的“無所逃命”,意為自己不再退讓。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左傳》中的“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強令,豈有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

無所逃命什么意思?無所逃命典故出處介紹

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夷陵之戰以后。當時,劉備兵敗夷陵,倉皇逃至白帝,東吳大軍則在后面僅僅追趕。其先頭部隊李異和劉阿等人屯兵在距離不遠的南山一帶。有不少東吳將領認為應該畢其功于一役,向白帝發動進攻,將劉備徹底消滅。不過,陸遜并沒有采納這些建議。他認為曹魏很可能會利用東吳北部兵力空虛的機會發動進攻,因此下令主力回撤,使得白帝地區的緊張局勢得到很大的緩解。

無所逃命什么意思?無所逃命典故出處介紹

數月之后,曹軍果然向東吳打動進攻。而此時的劉備卻主動地跳了出來,寫信給陸遜,表示自己將再度出兵配合曹軍夾擊東吳。對此,陸遜非常鎮定。他非常清楚此時的劉備已經完全喪失了再度發動進攻的能力,只不過是虛張聲勢,打打嘴仗,也就是想挽回兵敗夷陵的面子。

故此,陸遜寫了一封回信,一方面正告劉備不要忘記夷陵慘敗的教訓,用不著呈口舌之能,另一方面認為劉備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應當與東吳恢復聯盟。顯然,陸遜的話劉備是聽進去了。沒過多久,劉備便派出使者來到江東,展開了恢復孫劉聯盟的破冰之旅。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950
本文標題:無所逃命什么意思?無所逃命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