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各地諸侯紛紛割據一方,其中劉表占據荊州算是一塊寶地了。但劉表最終卻沒能成為三國成員之一,而是成全了劉備,這里面劉表到底做過了什么呢?主要還是因為劉表沒有居安思危的想法,導致后來荊州被自己的兒子拱手送人。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萬全之策便和劉表有關,先前就已經有人提出讓劉表稱霸中原,但劉表卻回絕了,一起來看看這中間發生了什么事情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劉表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主人公為韓嵩、劉先和劉表。原文如下:
太祖與袁紹方相持于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豪杰并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于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后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后嗣,此萬全之策也。”
表大將蒯越亦勸表,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嵩還,深陳太祖威德,說表遣子入質。表疑嵩反為太祖說,大怒,欲殺嵩,考殺隨嵩行者,知嵩無他意,乃止。表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類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袁紹派人向劉表求助,劉表表面上答應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同時也沒有去幫助曹操。他想保住自己的荊州這塊地盤,坐觀局勢的變化。荊州從事韓嵩、別駕劉先勸劉表說:“如今豪杰爭霸,兩大強手相持不下,勝負系于將軍一人之手。將軍如果想有所作為,可以趁他們筋疲力盡之時起兵;如果您不想這么做,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人作為盟友。將軍坐擁十萬之眾,卻安然坐觀成敗。看到賢能之人卻不幫助,勸和又無法實現,這兩家的怨恨一定都會集中到將軍您的身上,將軍也就不可能保持中立了。
以曹公的聰明才智,天下智能之士紛紛依附他,他一定能打敗袁紹,然后舉兵直指江漢,恐怕將軍將難以抗衡。所以替將軍著想,不如舉州依附曹操,曹操必將感激將軍,那么將軍可以長久地享受富貴,還可以傳給子孫,這才是最為周到和穩妥的策略。”
劉表手下的大將蒯越也勸劉表這么做,劉表依然狐疑不決,便派韓嵩到曹操那里觀察虛實。韓嵩回來后,盛贊曹操的威武恩德,并勸說劉表派兒子去做人質。劉表懷疑韓嵩是反過來為曹操來勸說自己的,非常憤怒,要殺韓嵩,并將韓嵩的隨行人員拷打至死。后來劉表知道韓嵩并沒有別的意思,這才不再追究。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韓嵩和劉先口中的“萬全之策”,意為非常周到和穩妥的策略。這句成語最早的出處是《韓非子?飾邪》中的“而道法萬全,智能多失。夫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萬全之道也。”
本文所介紹的成語故事發生在官渡之戰期間。袁紹和曹操在官渡爆發激戰。袁紹早年就與劉表關系密切,故此向劉表求助,希望劉表能協助自己擊敗曹操。而就在官渡之戰爆發前,劉表就曾與曹操發生過幾次武裝沖突,幫誰不幫誰本應該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但劉表的做法的出人意料,兩頭都不幫,坐山觀虎斗。
劉表的這種做法,令不少荊州官吏非常擔心,這其中尤以韓嵩和劉先的態度最為鮮明。他們二人提出了兩個建議,一個是等袁紹和曹操殺得筋疲力盡時起兵,向袁紹和曹操宣戰,將二人殲滅,占據中原,稱霸天下。另一個則是支持其中的一方,以自己謀取利益的最大化。而針對第二個建議,兩人都認為曹操取得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建議劉表應該與協助曹操。
當韓嵩奉劉表之命出使許昌回來后,極力稱贊曹操,希望劉表與曹操結盟。這原本是韓嵩通過前往中原經過考察后提出的想法,完全是為劉表著想,但劉表卻認為韓嵩已經暗中投靠了曹操,是為曹操充當說客,心中大怒,差點將韓嵩殺死。由此也可以看出,郭嘉、賈詡、諸葛亮等人都認為劉表無能是很有道理和依據的。
本文標題:萬全之策什么意思?萬全之策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