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偏廢什么意思?不忍偏廢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都說蜀國后期沒人才,其實朝內還是有能擔當重任的人才,只是大家不怎么團結。劉備去世后,諸葛亮順理成章成為接班人,雖然不是繼承皇位,但地位和皇帝也沒什么差別。等諸葛亮去世后,誰能接替他的位置呢?可能當時楊儀覺得此位非他莫屬,而現實卻無情的將他打醒。楊儀雖然有才但太小家子氣,而且為了自己利益不擇手段。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不忍偏廢,背后的故事就和楊儀有關,一起來看看吧。

不忍偏廢什么意思?不忍偏廢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楊儀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魏延和楊儀。原文如下:

先主稱尊號,東征吳,儀與尚書令劉巴不睦,左遷遙署弘農太守。建興三年,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將南行。五年,隨亮漢中。八年,遷長史,加綏軍將軍。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于儀。亮深惜儀之才干,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十二年,隨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敵場。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勛至大,宜當代亮秉政……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

不忍偏廢什么意思?不忍偏廢典故出處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先主劉備稱帝后,起兵征討東吳,楊儀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被降職擔任代理弘農太守。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丞相諸葛亮任命他為參軍,代管丞相府的日常工作,自己一心一意準備北伐。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楊儀跟隨諸葛亮來到漢中。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楊儀升任長史,加綏軍將軍。

諸葛亮經常在外用兵,楊儀則規劃部署,籌措糧食,做事非常果斷,辦事效率很高。軍隊的安排調度,諸葛亮也經常交給楊儀經辦。諸葛亮非常珍惜楊儀的才干,又仰仗魏延的驍勇,對于兩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感到非常遺憾,又不忍心偏重一方而廢棄另一方。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楊儀跟隨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諸葛亮病逝,楊儀率領軍隊撤回漢中,又誅殺了魏延。此后,楊儀自以為功勞最大,理應接替諸葛亮主持國事。誰知諸葛亮早已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楊儀器量狹小,蔣琬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不忍偏廢什么意思?不忍偏廢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便是根據文中“不忍有所偏廢”所演變出來的一句成語,叫做“不忍偏廢”,意為不忍心因重視某一方而忽視或廢棄另一方。

楊儀與魏延在諸葛亮死后的內訌,是蜀漢中期的一件大事,其結果是魏延被楊儀所殺,楊儀又因未能接替諸葛亮的職務而口出怨言,最終被貶為庶人。這場內訌造成了兩大蜀漢精英先后退出歷史舞臺,這對原本就人才稀少的蜀漢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不忍偏廢什么意思?不忍偏廢典故出處介紹?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悲劇,這其中既有楊儀和魏延各自的性格因素,同時也與諸葛亮的處理方式有著因果關系。當初楊儀與魏延不和之時,諸葛亮既沒有找到方法解決矛盾,又沒有按照責任的輕重進行處理,而是不忍心偏向其中的任何一位。這種“婦人之仁”最終不但害了楊儀和魏延兩個人,同時也對蜀漢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953
本文標題:不忍偏廢什么意思?不忍偏廢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