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結束后,原本會是曹魏的一個大好時機,所以曹丕打算起兵伐吳。但是朝中有不少老臣都反對出兵,這讓曹丕感到很沒面子,就處死了一人,但那些有聲望的老臣還是不敢動。危于累卵這個成語比較冷門,可能很多小伙伴聽都沒有聽說過,那這次就是一個能學習的絕佳機會。下面就為大家講講危于累卵的意思,還有背后發生的故事,當然就和曹丕起兵有關,一起來看看發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文帝紀》注引《魏略》,時間是在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主人公名叫霍性。原文如下:
王將出征,度支中郎將新平霍性上疏諫曰:“……兵書曰‘戰,危事也’是以六國力戰,強秦承弊,豳王不爭,周道用興。愚謂大王且當委重本朝而守其雌,抗威虎臥,功業可成。而今創基,便復起兵,兵者兇器,必有兇擾,擾則思亂,亂出不意。臣謂此危,危于累卵……誠愿大王揆古察今,深謀遠慮,與三事大夫算其長短。臣沐浴先王之遇,又初改政,復受重任,雖知言觸龍鱗,阿諛近福,竊感所誦,危而不持。”奏通,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殺之。既而悔之,追原不及。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丕即將出征討伐東吳,度支中郎將霍性上奏勸諫道:“……兵書上說‘戰,危事也’。因此戰國時期六國激烈交戰,而使得秦國坐收漁利;豳王不爭,使得周朝的道義興盛。微臣認為大王應當將重心放在朝中,以柔道自守,不與他國相爭,抗威如臥虎,功業自然可以成就。可是現在基業剛剛創立,就要再次起兵。戰爭是兇器,一定會有兇擾,兇擾就會出現思亂,禍亂也會意想不到。微臣稱這些為危,就像堆起的雞蛋,隨時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微臣誠懇地希望大王觀察古今,深謀遠慮,與三公仔細斟酌。臣受惠于先王(曹操)的恩遇,如今又被大王委以重任,雖然深知此言會觸怒龍鱗,但又不愿一味地阿諛奉承來博取名利。”
曹丕看完這道奏章后,勃然大怒,派人將霍性逮捕,最終將其處死。不過,沒過多久,曹丕就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后悔。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霍性口中的“危于累卵”,意為堆起的雞蛋,隨時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比喻極度危險。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的“秦王之國,危于累卵,得臣則安。”
曹丕南征東吳,是在孫權剛剛獲得夷陵之戰勝利后不久。對于曹丕的這個決定,賈詡、王朗、劉曄這些曹魏元老都表示反對。但為何曹丕卻偏偏對持同樣意見的霍性痛下殺手呢?這大概是因為曹丕剛剛繼位,急于樹立威信,而對賈詡、王朗、劉曄這樣的元老們不敢發作,就找了霍性這樣一個小人物來立威。
本文標題:危于累卵什么意思?危于累卵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