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怎么寫出靜夜思的?床前明月光床是什么意思?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可能李白寫的《靜夜思》是國人都會背的一首唐詩了,主要是太過經典,而且詩句簡介,思念之情通俗易懂,不過李白到底是怎樣寫出這首詩來的呢?這也和李白當時的經歷有關,下面會為大家詳細介紹。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并不是我們睡覺的床,關于這個床字的解讀一直都有爭議,目前比較受大眾認可的解釋是,這里的“床”是指“井”,因為坐在井旁才能看到月光。李白是不是也經常坐井觀月呢?

李白是怎么寫出靜夜思的?床前明月光床是什么意思?

1

古道有風,歲月無岸

不久后,李白來到了廣陵,即揚州。與金陵相比,揚州少了幾分厚重,多了幾分風流。但屬于李白的揚州,沒有風流繾綣,只有任俠快意。

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道: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三十萬,不是個小數目,愛好喝酒的李白如果用來喝酒,可以喝很久。但在繁華的揚州,李白卻將這筆錢用于接濟落魄書生。實際上,他自己尚在苦尋仕進的路上。

有詩酒情懷,有俠義心腸,這就是李白。千金散盡,獨留心安。

出手闊綽的李白,在揚州好友甚多,自然少不了聚散離合的情節。

對于離別,李白向來表現得極其淡然,輕輕揮手,說聲保重,從此各自天涯,就像他詩中所寫: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

開元十四年夏,李白離開揚州前往剡中,他的計劃是,從揚州乘船南下,沿著運河入會稽,進剡溪,上天姥山。

這次行程,飽覽了越地山水,探訪了許多名勝,寫了《越女詞》、《越中覽古》等詩,還觀了滄海,登臨了天臺,實現了“東涉溟海”的宿愿。

從天臺山下來后,李白又登臨了天姥山。多年以后,寫下《夢游天姥吟留別》。之后,他由越返吳,來到了蘇州,登上了姑蘇臺,寫下《蘇臺覽古》: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呈現在李白眼前的,不過是,舊的荒臺,新的楊柳。曾經的江山動蕩,血雨腥風,終究是沉默的。

離開蘇州后,李白又回到了揚州,大概是由于長期奔波勞頓,他大病一場,人在異鄉,身體抱恙,最容易勾起思鄉之情。

李白是怎么寫出靜夜思的?床前明月光床是什么意思?

某天晚上,望月興嘆,脫口成吟,于是有了那首耳熟能詳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詞句簡單,感情卻是最真誠質樸的,簡單無須雕琢的感情,是千年來漂泊他鄉的游子深深的共鳴。

臥病期間,李白想起來了亦師亦友的趙蕤(ruí),作詩《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以詩代書,陳述了自己的境遇,傾訴了思鄉念友之情。

“古琴藏虛匣,長劍掛空壁”,歲月飄零,功業未就,李白很是不甘,壯志難酬的無奈與苦悶顯而易見。

吳越之行,干謁求仕未果,功業仍是遙不可期。

不過,煙雨江南的風情和底蘊,陶冶了李白的情操,促使他清新自然詩風的形成。此后,李白曾多次涉足吳越,并在金陵留居許久。

2

眼前有景道不得

開元十五年(727)春,病愈之后的李白離開了揚州,前往楚地。他先北上汝州,去尋訪好友元丹丘,途中,結識了孟浩然。

盡管孟浩然比他大十二歲,但因為性情相投,兩人還是一見如故。

告別孟浩然,李白前往汝州,在元丹丘的潁陽山居小住了數日。然后,元丹丘陪同李白去往安州首府安陸,拜見了元丹丘故友,時任安州中督府都督的馬世會。馬世會十分欣賞李白,稱其英才天縱。

先有元丹丘的關系,后有對李白的欣賞,因此,馬世會對李白頗為關照。李白便在安陸壽山住了下來,壽山風景絕佳,山明水凈。

李白隱居于此,每日觀峰望巒,聆風聽雨。

正在享受山水之樂的時候,李白收到了好友孟少府的書信,指責李白隱于山野,不肯縱橫天下。

不久,李白以《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以壽山的名義,回答了孟少府的指責,表明了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李白告訴孟少府,此時隱于山野,是為了待時而出。顯然,這并非虛言。對李白來說,仗義行俠,求仙問道,隱山近水,都是在養望待時。

開元十六年(728)春,李白出游江夏,登上了黃鶴樓。

黃鶴樓上前人題詩很多,李白卻獨獨欣賞崔顥這首“昔人已乘黃鶴去”。他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并非故作低調,而是由衷地欣賞。

此時,孟浩然也來到了江夏,與李白暢游數日,然后孟浩然下揚州,李白在黃鶴樓為其送行,寫了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是怎么寫出靜夜思的?床前明月光床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走后,李白也回到了安陸壽山。此時的李白,詩名遠播,雖沒有功名在身,不少人還是對他青睞有加。

這其中就有宰相許圉師的后人。許圉師雖然已經去世多年,但許家在安陸仍是名門望族,許家賞識李白,想要招他為婿。

李白是入贅到許家的,就當時的觀念來講,這是很不容易的。

之所以甘愿入贅,首先是對許家小姐頗為中意;其次就婚故相之家,對其政治理想或許也算另辟蹊徑;再次,李白天性疏狂,行事總是率性,不管別人如何評說。

婚后,李白移居許家的白兆山桃花巖。許家小姐秀外慧中,才貌雙全。琴瑟在御,歲月靜好,日子清淡而詩意。

不過入贅之事卻還是招致不少人鄙薄,面對世人指摘,李白寫下《山中問答》作了回答,幾許不屑,幾許云淡風輕,笑而不語,淡定從容。

然而,李白可以笑看風云淡,日子卻并非如此,因為孤高自傲的性格,加上入贅之事總被當做談資加以嘲諷,他在安陸與別人時有不快乃至紛爭。

裴長史到安州上任后,關于李白的流言蜚語不絕于耳。尋常百姓的指摘詆毀,都可以淡然處之,但若是為當地長官所不容,那就不能氣定神閑了。

眼見在安陸難以立足,李白給裴長史寫了封信。《上安州裴長史書》講述了自己的履歷、才華與理想,以及在安陸的遭遇。

他說,大人若是以禮相待,我自然感激不盡;倘若大人不容我在這里,我便揮手而去,西入長安。

李白雖然曠達,卻也討厭紛擾。而此時的安陸對李白來說,幾乎是個是非之地。人們依舊流言不斷,寫給裴長史的書信杳無回音。

于是,和夫人商量后,李白很快就上路了,他要去的是大唐京都長安。

李白是怎么寫出靜夜思的?床前明月光床是什么意思?

3

開元十八年(730)春夏之交,李白離開了安陸,前往長安。在那個距離廟堂最近的地方,李白相信可以迎來人生的轉機,實現自己的抱負。

盛世長歌下,李白憑欄獨坐。偌大的長安,有人歸來,有人離去。李白希望自己是前者,而立之年,他不愿流光虛度。

長安城里,有無數為科舉奔忙的仕子,他不愿與他們為伍。他希望遇到舉賢薦能之人,成就他聞達天下的夙愿。

在當時,除了科舉,被舉薦也是入仕的重要途徑。李白四處干謁,便是為此。

通過多方疏通關系,李白去拜見朝廷左相張說,并結識張說次子駙馬都督、衛尉卿張垍。

然而張垍是個嫉賢妒能之人,雖然答應要幫助李白,卻只是將其安置到終南山北麓的玉真公主別館,然后便不聞不問了。

那里地僻人稀,荒涼無比,李白苦不堪言,于是寫了《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向張垍陳情求助。日子苦不堪言,但李白所求并非物質,而是入云之梯。

李白說: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他明白長劍在手,不信沒有能彈響的地方。

明明是求人,卻沒有摧眉折腰的姿態,話語中盡是自負。這是李白的風骨,是盛唐文人普遍的精神面貌,也是一個時代的整體性格。

然而李白的彈劍之詩,最終還是沉寂了。沒辦法,李白只好在天朗氣清的日子,走下終南山,結交朋友,謁見王侯,以尋求入仕時機。

李白結識了崔宗之,兩人一見如故。崔宗之十分欣賞李白,在他眼中,李白是目光如炬,胸襟似海,飲酒彈琴賦詩,不含半點俗氣。

崔宗之得知李白在終南山住得不如意,便勸他前往嵩山自己別業居住,李白婉言謝絕了。他還是希望,功成名就后,再退隱林泉,最初的夢想依舊沒改變。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958
本文標題:李白是怎么寫出靜夜思的?床前明月光床是什么意思?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