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原本是公孫瓚的手下,不過在這期間也不怎么得知,后來歸隱了幾年才重新出山加入劉備。不過當年趙云準備加盟公孫瓚時也不太順利,原本公孫瓚還猶豫不決,數月以后才答應的趙云。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望風響應”,背后的典故就和趙云、公孫瓚有關。望風響應的意思是對于事態的變化能做出積極的相應,趙云出仕受阻背后到底是發生了哪些故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時間是在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主人公是公孫瓚。原文如下:
公孫瓚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改易守令,冀州長吏無不望風響應,開門受之。紹自往征瓚,合戰于界橋南二十里。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公孫瓚大舉進攻青州的黃巾軍,大獲全勝。他隨后退兵駐扎廣宗,撤換了當地的地方官員,冀州各地的官員聽到這個消息后,沒有不積極響應公孫瓚的,紛紛打開城門迎接他。隨后,袁紹親自出兵征討公孫瓚,雙方在界橋南面二十里處會戰。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望風響應”,意為聽見消息就起來響應。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漢末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中的“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翹足引領,望風響應。”
熟悉漢末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當袁紹從韓馥手里奪取冀州后,當地大部分官吏紛紛依附了袁紹。故此,《三國志·趙云傳》注引《云別傳》載,當趙云帶著常山部眾投靠公孫瓚時,公孫瓚覺得非常疑惑,并發出“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的感嘆,這也可見當時冀州的局勢對袁紹是非常有利的。
既然如此,為何在短短數月內冀州官吏的態度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關鍵出在原文中的這段記載中:“公孫瓚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這場戰爭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幾乎沒有其他的介紹,因此不少人對此不是太了解。不過,在范曄所著《后漢書·公孫瓚傳》中卻有著非常詳細的記載,下面先來看看原文:
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于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余級。賊棄其車重數萬兩,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余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拜奮武將軍,封薊侯。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出冀州官吏態度轉變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經過這場戰爭,冀州官吏都見識了公孫瓚的強大軍事實力,紛紛紛紛拋棄了袁紹改投公孫瓚。也正因為如此,袁紹與公孫瓚之間的界橋大戰不久后拉開序幕。
本文標題:望風響應什么意思?望風響應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