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劉備和諸葛亮一直都非常注重人才的栽培,但蜀漢的儲備力量又是三國中最弱的存在,所以想要挑選出能夠挑大梁的人也是十分困難。劉備要比諸葛亮更會看人,而且是那種觀察入微的類型,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獻可替否”,背后的故事就和諸葛亮、劉備有關。其實蜀國有很多潛力才將,但前一輩的人光芒實在太過耀眼,導致聚光燈一直照不到他們,那就趁這次機會認識一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董和傳》,時間是在蜀漢帝國建立前后,主人公是董和。原文如下:
先主定蜀,征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并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自和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干機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亮后為丞相,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茍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國,則亮可少過矣。”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先主劉備占領蜀地后,征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一起主持左將軍大司馬府日常事務。董和經常進獻切實可行的意見,廢除不可行的規章制度,并與諸葛亮成了好朋友。董和為官以來享受俸祿,在外統領大郡,在內執掌機要核心,一共二十多年,死時家里沒有兩石米粟的財產。
諸葛亮擔任丞相后,曾經教誨群臣說:“府中設置參謀僚佐的目的,在于集合眾人的智慧,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如果避諱細小的嫌隙便不敢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一切都隨大流,那造成的損失就會更大。如果提出不同意見并進行反復商討,最終找到了最佳的方法,就猶如拋棄破舊的草鞋而獲得了美玉。
然而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當年只有徐庶面對這種情況時不會迷惑,后來也只有董和做到了這一點。董和在府中工作七年,遇到事情有辦理不周到的,他總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有時多達十余次,耐心啟發和勸告,一定會將我說服。如果所有人都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又像董和一樣誠懇認真,那么我諸葛亮也就可以少犯一些過失了。”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諸葛亮所提到的“獻可替否”,意為進獻可行的方法,替換不可行的方法。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年》中的“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說起董和這個人物,或許不少人不太熟悉,但提及他的兒子,大家一定都知道,那邊是被譽為“蜀漢四英相”之一的董允。董和原本并非劉備的嫡系,而是益州牧劉璋手下的一名官吏。劉備占據益州后,將董和提拔為掌軍中郎將,與這兩個一起在自己的左將軍府任職。董和突出的工作能力也贏得了諸葛亮的高度贊賞,并將其與自己當年的好友徐庶相提并論。在董和去世后,諸葛亮曾兩次在屬下面前夸贊董和的能力,足見對董和的器重。
本文標題:獻可替否什么意思?獻可替否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