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體統什么意思?不成體統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不成體統“這個成語大家不會陌生,同“成何體統”的意思相近。但這次主要和大家講講“不成體統”背后發生的典故還有出處。故事是發生在東漢末年,漢獻帝一直被曹操壓制挾持,他也想過要反抗,但沒以成功。后來漢獻帝準備逃出城,跑到一半又被攔截,計劃再次落空。可能漢獻帝是整個漢朝最憋屈的皇帝了,從上位那一刻開始就注定成為一名傀儡皇帝。當時的漢朝早已名存實亡。

不成體統什么意思?不成體統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按照小說的時間順序,這個故事發生在漢獻帝東歸期間。故事的主人公為李樂。原文如下:

李樂請帝入楊奉營暫歇。楊彪請帝都安邑縣。駕至安邑,苦無高房,帝后都居于茅屋中;又無門關閉,四邊插荊棘以為屏蔽。帝與大臣議事于茅屋之下,諸將引兵于籬外鎮壓。李樂等專權,百官稍有觸犯,竟于帝前毆罵;故意送濁酒粗食與帝,帝勉強納之。李樂、韓暹又連名保奏無徒、部曲、巫醫、走卒二百余名,并為校尉、御史等官。刻印不及,以錐畫之,全不成體統。

不成體統什么意思?不成體統典故出處介紹

按照小說的情節描述,漢獻帝劉協及一眾朝臣利用李傕、郭汜發生內訌之際,從長安城逃出,向故都洛陽進發。途中,他們遭遇到郭汜的圍攻。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楊奉率軍救駕。此后,董承和楊奉又秘傳圣旨,招白波軍將領韓暹、李樂和胡才等人率部前來接應。李樂等人出身草莽,對皇帝和朝臣毫不尊重,胡作非為,因此出現了毆罵百官,虐待皇帝,隨意任命官員的荒唐之舉。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不成體統”,意為說話、做事不合體制,沒有規矩。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不成體統什么意思?不成體統典故出處介紹

獻帝東歸,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發生在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起因也與小說描述的情節相似。小說中提到的白波軍將領李樂、韓暹、胡才三人,同樣也是真實的歷史人物。那么,白波軍究竟是一支什么軍隊呢?這里不妨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關于白波軍的記載,在《后漢書》和《三國志》中均有出現,它原本是隸屬于張燕的叛軍,活躍在漢末并州一帶。這支軍隊后來還與董卓的女婿牛輔有過一番激戰,后來又向兗州東郡發動過進攻。不過,此后的一段時間,關于白波軍的動向卻出現了空白。

不成體統什么意思?不成體統典故出處介紹

白波軍的再次出現,就發生在獻帝東歸期間。漢獻帝及朝臣利用李傕、郭汜內訌之際逃出長安,遭到郭汜等部的追擊。此時,朝臣董承與楊奉秘召白波軍李樂等人前來接應。為何白波軍會答應這一要求呢?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楊奉曾經是白波軍將領之一。在一眾白波軍故將的支援下,漢獻帝終于來到了安邑地區。從此,漢末朝廷又處于白波軍的控制之下。

為何白波軍對漢獻帝的控制很快失敗呢?原因與李傕、郭汜一樣,同樣陷入了內訌之中,這就給了曹操乘虛而入的機會。最終,曹操控制了漢末朝廷。白波軍將領中的李樂病逝,胡才則死于仇家之手,楊奉和韓暹被劉備殺死,這支神秘的白波軍也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976
本文標題:不成體統什么意思?不成體統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