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了鞏固吳蜀聯盟,主動將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但劉備心里也明白,孫權是想派一個人監視自己的一舉一動,以防不測。而且孫尚香來到蜀漢更是天天發大小姐脾氣,惹得一眾將領對她非常不滿。后來法正看出了劉備的難處,就提議將孫尚香還給孫權,這次要為大家講的成語“睚眥之怨”便和他們幾人有關。其實孫尚香也不想來破破爛爛的蜀國,還不如回東吳當自己的大小姐。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華陽國志?劉先主傳》,故事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相關人物為法正、諸葛亮和劉備。原文如下:
正既臨郡,睚眥之怨、一餐之惠無不報復。或謂諸葛亮曰:“法正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亮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強,東憚孫權之逼,內慮孫夫人興變于肘腋之下。孝直為輔翼,遂翻飛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法使不得行其志也。”孫夫人才捷剛猛,有諸兄風。侍婢百人皆仗劍侍立。先主每下車,心常凜凜。正勸先主還之。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法正擔任蜀郡太守之后,一點點仇怨都要報復,一餐飯的恩惠也要酬謝。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在蜀軍縱橫霸道,您應該匯報向主公匯報。”諸葛亮回答道:“主公在公安縣時,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邊害怕孫權的逼迫,在內又擔心孫夫人在身邊發生變故。因為法正的輔佐,才能盡情翱翔,沒有重新受制于人。怎么可能阻止法正并不讓他實現自己的愿望呢?”
孫夫人才思敏捷,剛烈勇猛,有他哥哥的風采。服飾她的奴婢上百人,都拿著短劍在一旁侍立。先主劉備每次下車,心中都感到非常恐懼。法正勸劉備將孫夫人送回東吳。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法正在蜀郡的做法,叫做“睚眥之怨”,意為極小的怨恨。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司馬遷《史記?范雎列傳》中的“范睢于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厄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本文介紹的這則三國成語故事,其實在《三國志?法正傳》中也有記載,內容大體相似,但其中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那邊是《華陽國志》中多出了最后的一句話:“正勸先主還之。”雖然僅有短短的六個字,但卻解開了孫夫人為何離開丈夫劉備而回到江東的謎團。這也就意味著后來孫夫人離開荊州并非出自孫權的指使,而是因為法正的暗中謀劃。
孫夫人嫁給劉備,是赤壁之戰之后發生的事情,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婚姻。對于孫夫人的剛烈勇猛,劉備心存忌憚,諸葛亮也沒有想出什么好辦法,只能讓派趙云看管。而法正依附劉備后,大膽地提出將孫夫人送回江東的建議,徹底解決了問題。這一點足以讓諸葛亮敬佩不已并自愧不如。
本文標題:睚眥之怨什么意思?睚眥之怨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