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北伐之路雖然非常不易,但司馬懿這邊也不是一帆風順。曹真去世以后,司馬懿成了新一任抵抗諸葛亮大軍的統領,但其實司馬懿帶兵的經驗遠不如諸葛亮,而且心中還非常忌憚諸葛亮的計謀,所以一直采取防守的策略。結果司馬懿這番舉動還被自己人給嘲諷了,那就是因為要講的成語“畏蜀如虎”。司馬懿不敢主動出戰的確是因為怕中計,所以選擇了一條最穩妥的路,但結果好像是被自己這邊的人給坑慘了。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主人公是司馬懿。原文如下:
(諸葛亮)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于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在上邽以東地區遭遇后,收攏軍隊據險而守,兩軍沒有機會交戰,諸葛亮便率軍撤退。司馬懿一路尾隨,追到了鹵城。張郃對司馬懿表示:“敵軍遠道而來,多次求戰都未能得逞,必然會認為不戰對我軍更為有利,推斷我軍打算采用的是持久戰。如今我軍在祁山的部隊已經知道大軍主力已趕至附近,軍心自然穩定,敵軍想要占領祁山堡的企圖難以奏效。我軍可以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分出部分兵力出其不意的對敵軍后方采取突襲戰術。如今我軍尾隨追擊卻不發動進攻,這樣勢必失去民望。敵軍現在是孤軍深入且糧草供應不足,離全線撤退不遠了。”
不過,司馬懿并沒有聽從張郃的建議,繼續追蹤諸葛亮。到了祁山后,登上山頭安營扎寨,不肯與諸葛亮交戰。部將賈栩、魏平等人多次請求出戰,并且對司馬懿說:“您畏懼蜀軍就像畏懼老虎一樣,難道不怕天下人恥笑嗎?”司馬懿左右為難,便于五月辛巳(初十)派張郃進攻南部由無當監何平率領的蜀軍,司馬懿自己則率領主力進攻諸葛亮。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等人迎戰,大破魏軍,斬獲首級三千,繳獲盔甲五千套,弓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只好退回大營駐守。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賈栩、魏平口中的“畏蜀如虎”,意為害怕敵人就像畏懼老虎一樣。這也是由一位名不見經傳曹魏將領賈栩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由于曹真病逝,司馬懿被調往西北戰場,成為曹魏集團在西北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不過,包括張郃在內一批常年鎮守西北的將領對于這位新來乍到的主帥所采用的固守戰術并不滿意,多次向司馬懿請戰,甚至出現了“畏蜀如虎”這樣的公開譏諷,弄得司馬懿非常難堪。無奈之下,司馬懿最好放棄了自己的戰術,主動向諸葛亮大軍發動進攻,結果損兵折將。這一仗也成了司馬懿與諸葛亮交鋒史上最慘重的失敗。
本文標題:畏蜀如虎什么意思?畏蜀如虎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