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老當益壯,60歲加入劉備,還能屢獲戰功,實在令人敬佩。不過黃忠在演義和正史當中的結局并不一致,演義里,黃忠同劉備一起伐吳,最后戰死在沙場之中。而正史里,黃忠是在夷陵之戰之前就已經病逝了。“不省人事”這個成語的背景故事,就出自于黃忠。黃忠大器晚成,好在讓后人知道了他的威名,可以說蜀漢出來的將領個個都是忠孝兩全之人,所以大家更喜歡蜀國也在情理之中。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發生在夷陵之戰期間,主人公是黃忠。原文如下:
(黃忠)只自引五千軍出迎。戰不數合,璋拖刀便走。忠縱馬追之,厲聲大叫曰:“賊將休走!吾今為關公報仇!”追至三十余里,四面喊聲大震,伏兵齊出:右邊周泰,左邊韓當,前有潘璋,后有凌統,把黃忠困在垓心。忽然狂風大起,忠急退時,山坡上馬忠引一軍出,一箭射中黃忠肩窩,險些兒落馬。
吳兵見忠中箭,一齊來攻,忽后面喊聲大起,兩路軍殺來,吳兵潰散,救出黃忠,乃關興、張苞也。二小將保送黃忠徑到御前營中。忠年老血衰,箭瘡痛裂,病甚沉重。先主御駕自來看視,撫其背曰:“令老將軍中傷,朕之過也!”忠曰:“臣乃一武夫耳,幸遇陛下。臣今年七十有五,壽亦足矣。望陛下善保龍體,以圖中原!”言訖,不省人事。是夜殞于御營。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為替關羽和張飛復仇,親率七十五萬大軍征討孫權。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聽說劉備說出“昔日從朕諸將,皆老邁無用矣”之語,心中不快,拒絕了關興、張苞提出的共同出戰的要求,自己只帶著五千兵馬與東吳交鋒。在對陣期間,黃忠被東吳將領馬忠射中,最終不治而亡,而“不省人事”這句成語就出現在這段故事當中。
不省人事的意思是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后來也被用來指不懂人情世故。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代汪應辰的《與朱元晦》:“問其無所苦否,則曰‘無事,無事’。尋即不省人事。”
關羽被害后劉備親征東吳,是歷史的事實,時間是在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親征的總兵力是多少呢?《三國志》中的記載相互矛盾,有四萬、五萬、六萬和八萬之說,但卻不可能是小說中的七十四萬。因為按照蜀漢滅亡時劉禪上交給鄧艾的名冊,蜀漢總人口才九十多萬,因此也就不可能會有七十四萬的兵力。
另外,黃忠的結局與小說中的描述完全不同。《三國志·黃忠傳》載:“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明年卒,追謚剛侯。”這個時間是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也也就意味著夷陵之戰開戰之際,黃忠就已經病逝了,因此也就不會有參戰的可能。
那么,為何小說作者要對黃忠的結局進行如此改變呢?其中的道理其實并不復雜,主要是想突出黃忠老當益壯、勇猛過人的形象。不過,這里還是存在一個疑問。眾所周知,《三國演義》里黃忠最為突出的武藝就是箭術。為何作者偏偏要讓他死在對手的箭下,這一點筆者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大家指點迷津,在此先說一聲謝謝。
本文標題:不省人事什么意思?不省人事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