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其不備什么意思?掩其不備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關羽能夠斬顏良誅文丑名震天下,還要感謝一人,他就是曹操的謀士荀攸。根據荀攸的計謀,曹操才能功其袁紹的軟肋,讓他隨時兩員大將,而且還幫助關羽一戰成名。荀攸是曹操早期賬下非常重要的謀士,但到了后期卻被曹操棄用,非常可惜。這次要為大家講述的成語“掩其不備”,就跟荀攸提出的計謀有關。其實曹操能夠戰勝袁紹不僅僅是運氣好,戰略的合理部署才是最重要的。

掩其不備什么意思?掩其不備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主人公是荀攸。原文如下:

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后者,紹必西應之,然后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余里,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

掩其不備什么意思?掩其不備典故出處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遣郭圖、淳于瓊、顏良率部在白馬一帶進攻東郡太守劉延,自己親率主力進至黎陽,準備渡過黃河。同年四月,曹操向北援救劉延。荀攸對曹操表示:“我們的兵力不如袁紹,只有分散他的兵力才能獲勝。您到了延津后,擺出將要渡過黃河襲擊袁紹后方的姿態。袁紹必定分兵向西前來應戰。這時候您再用輕裝部隊襲擊白馬,趁敵軍毫無防備進行奇襲,這樣就可以生擒顏良。”曹操采納了荀攸的意見。

果然,袁紹誤判曹操進軍將要渡河,立即分兵向西應戰。曹操隨后親率主力日夜兼程直撲白馬。當曹軍距離白馬尚有十多里時,顏良大驚失色,倉促出兵應戰。曹操派張遼、關羽首先出陣,不僅打敗了敵軍,還斬殺了顏良,解除了白馬之圍。

掩其不備什么意思?掩其不備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荀攸口中的“掩其不備”,意為趁敵軍毫無防備發動突然襲擊。這也是由荀攸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官渡之戰初期,袁紹率部圍攻東郡太守劉延,曹操兵力遠遠不及袁紹,無法及時增援劉延,局勢非常被動。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曹操的謀士荀攸提出制造渡河的假象,誘使袁紹分兵,然后再集中兵力突襲白馬解圍。

掩其不備什么意思?掩其不備典故出處介紹

從戰斗的進程來看,荀攸的這一計策大獲成功。袁紹分兵向西,圍攻白馬的軍隊數量大減,同時出現麻痹大意的情緒。曹操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向白馬敵軍發動奇襲,解了白馬之圍,同時斬殺袁紹軍中的大將顏良。這一仗不僅扭轉了官渡之戰開戰以來曹操的被動局面,也令關羽從此名揚天下。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991
本文標題:掩其不備什么意思?掩其不備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