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咎責躬什么意思?引咎責躬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諸葛亮因為北伐戰績勝少敗多,一直飽受后人對他的軍事能力的質疑。其實諸葛亮也從來沒回避過這些事情,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諸葛亮就已經認識到了失敗是因為自己戰略部署的原因,算是把責任都攬到了自己身上。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引咎責躬”就和諸葛亮有關,諸葛亮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軍師,而且不會刻意推卸責任,只是當屬蜀國的確能力有限,沒辦法對強大的魏軍形成有效的威脅。

引咎責躬什么意思?引咎責躬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發生時間為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8年),主人公為蜀漢丞相諸葛亮。原文如下:

或勸亮更發兵者,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于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諸有忠慮于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勞,甄烈壯,引咎責躬,布所失于天下,厲兵講武,以為后圖,戎士簡練,民忘其敗矣。

引咎責躬什么意思?引咎責躬典故出處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一出祁山失敗后,有人向諸葛亮提出建議,在發動下一次進攻時應該增加兵力。對此,諸葛亮表示:“上次作戰我軍的兵力多于對手,但最終卻被打敗,可見問題并非兵力的多寡,而是我的指揮出現巨大失誤。我打算減少軍隊和將領的數量,執行嚴明的賞罰制度,為將來的作戰提前做好準備。如果做不到這些,即便兵力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從今以后,希望大家都能為國家盡心盡力,并經常指出我的不足。只要做到這些,足以完成消滅對手、統一中原的偉業。”

從此,諸葛亮開始考察獎賞微小的功勞,甄別烈士勇士,主動承擔錯誤的責任并做自我批評,又將自己的過失并將其公告天下。同時,諸葛亮還下令制造兵器,講習武藝,軍隊的戰斗力越來越強,老百姓也逐漸忘記了一出祁山的失敗。

引咎責躬什么意思?引咎責躬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引咎責躬”,意為主動承擔錯誤的責任并做自我批評。這也是由《三國志》作者陳壽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諸葛亮一出祁山失敗之后。諸葛亮認為戰爭失敗的原因主要在于自己的指揮失誤,而不是兵力的多寡。故此,他承擔了失敗的主要責任,并開始對軍隊進行整頓。效果自然也非常明顯,在此后進行的數次北伐當中,北伐大軍再也沒有出現像街亭之戰那樣的慘敗,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治軍有方的結果。

引咎責躬什么意思?引咎責躬典故出處介紹

不過,諸葛亮的這次整頓也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后果。“考微勞,甄烈壯,引咎責躬,布所失于天下”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壓力是巨大的。而諸葛亮采取的是親力親為的做法,這又陷入了另外一個怪圈,最終將自己活活累死。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993
本文標題:引咎責躬什么意思?引咎責躬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