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袁紹早期勢力并不強,但自從他接過冀州當起冀州牧后,才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袁紹雖然有“四世三公”之稱,但到了東漢末年,這些虛名也都不重要了,誰有兵權誰才能講話。后來袁紹擔任關東軍盟主一起討伐董卓,但袁紹幾乎沒怎么發力,主要還是靠其他人來對抗董卓,很顯然是要保存實力。那當年袁紹是如何得到冀州的呢?答案就藏在“仰人鼻息”這個成語當中,一起來看看當時發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袁紹傳》,時間是在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相關人物為韓馥和袁紹。原文如下:
馥素恇怯,因然其計。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諫馥曰:“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乃欲以州與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從事趙浮、程奐請以兵拒之,馥又不聽。乃讓紹,紹遂領冀州牧。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韓馥向來懦弱,同意了他們(荀諶)的建議。韓馥的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勸諫韓馥說:“冀州雖然偏遠,但有兵馬百萬,谷物能支用數年。而袁紹單身一人,軍隊數量不多,還要依賴我們才能生存,完全不能自主,就好像抱在手中的嬰兒一樣,只要不喂養奶汁,立刻就會餓死,怎么能把冀州拱手相讓呢?”
韓馥回答:“我是袁氏的故吏,而且才鞥你不如袁紹,衡量自己的才德而讓位給賢者,這是古人所推崇之舉,各位怎么就不能理解呢?”從事趙浮、陳奐請求用武力對付袁紹,韓馥也不聽,最終將冀州讓給了袁紹,袁紹便成了冀州牧。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根據耿武所言的“仰我鼻息”所演變出來的一句成語,叫做“仰人鼻息”,意為依賴別人,不能自主。
本文提到的這則三國成語故事,發生在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期間。隨著董卓西遷長安,關東諸侯之間的紛爭日益激烈,其中尤以聯軍聯軍盟主袁紹的舉動最為令人矚目。就在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迫使韓馥讓出了冀州,從而奪取了這個“天下重資”大州,為后來成為中原第一霸主奠定了基礎。
袁紹是如何奪取冀州的呢?他靠的并非實力。因為此時袁紹的實力非常弱小。文中所提到的“孤客窮軍,仰我鼻息”便是明證。當初袁紹來到勃海郡時,韓馥唯恐他起兵,派軍隊將袁紹牢牢控制在勃海動彈不得。即便在袁紹就任關東聯軍盟主后,其武裝力量依然非常弱小,甚至連糧草供應都要靠韓馥提供。
但就在這種不利局面下,袁紹仍能利用麹義和公孫瓚在冀州內外挑起戰事,弄得韓馥疲于奔命,最終又讓荀諶等人充當說客,終于兵不血刃拿下了冀州,他靠的是智慧。盡管他最終輸給了曹操,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袁紹并非志大才疏的無能之輩。
本文標題:仰人鼻息什么意思?仰人鼻息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