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三國中起點最低的人物,最后卻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其實劉備當年的創業難度可以用史無前例來形容,之前大家都是依靠強大的背景來完成人心的收割,而劉備只是一個賣草鞋的,而且自己漢室的血統還不純真。這樣的劉備最后竟讓能比肩曹操還有孫權,不得不讓人感到敬佩,對于劉備來說前期好幾次差點死在曹操手下,最后都奇跡般的讓他逃走成功。這次要為大家講述的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劉備的,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先主傳》,是作者陳壽對劉備的評語。原文如下: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抱負遠大,意志堅毅,性格寬厚,了解他們,善待人才,有劉邦的風范和英雄的氣度。他將國家和家人都托付給諸葛亮時,心無雜念,這的確是君臣出自公心的典范。劉備的智謀和才略,都不及魏武帝曹操,因此蜀國的疆域也最為狹小。然而他屢遭挫折而不屈服,始終不甘心成為曹操的下屬,或許是因為他揣度以曹操的氣量一定不能容留自己的緣故,這不只是為了爭奪權力,而是也是靠此來避免災禍。
今天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這段評價中提到的“折而不撓”,意為屢遭挫折而不屈服。這也是由陳壽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與曹操相比,劉備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與孫權相比,劉備又沒有父兄的余蔭。劉備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草根,他完全是白手起家,才闖出了一番天地。那么,劉備成功的秘訣究竟在哪兒呢?從劉備的經歷來看,折而不撓是劉備成功的關鍵。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劉備從草根變成皇帝這數十年的歷程。
劉備在涿郡起兵時,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不容易得到中山富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但這點人馬很快又在征討叛軍的戰斗中損失殆盡,劉備又只能重新開始。后來他得到了徐州牧陶謙的協助,組建了一支新軍,但沒過多久不僅幾乎全軍覆沒,連陶謙留給自己的地盤也丟了,劉備又不得不依附呂布。
此后,劉備又招兵買馬,好不容易又拉起了一支近萬人的隊伍,結果又被呂布擊潰,只能去投奔曹操。再到后來劉備又被曹操擊敗,幾乎是只身投靠袁紹。凡此種種,劉備這一輩子所遇到的挫折都要遠遠多于曹操和孫權,其中有好幾次幾乎要了劉備的性命。然而,劉備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每一次劉備都堅強地站了起來。也正是因為這種“折而不撓”的精神,終于讓劉備有了崛起的機會,而他也抓住了這些機會,最終建立了蜀漢帝國。
本文標題:折而不撓什么意思?折而不撓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