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中之魚什么意思?釜中之魚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三國時期,劉琮私自將荊州送給曹操,但是并沒有通知劉備,導致劉備差點被曹操緝拿。劉表去世后,劉備本來還想把荊州收入囊中,沒想到劉琮貪生怕死,在曹操的威脅下直接選擇了投降,導致后來劉備只能換忙逃竄。這也是劉備最危險的一次逃跑,原本曹操就準備借此一舉殲滅劉備部隊,好在關羽和張飛英勇神武攔住了曹操的精英虎豹騎。這次講解的成語“釜中之魚”,就和劉備、曹操有關,一起來看看是發生了什么故事吧。

釜中之魚什么意思?釜中之魚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發生在劉備南逃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曹操和關羽。原文如下:

卻說玄德行近漢津,忽見后面塵頭大起,鼓聲連天,喊聲震地。玄德曰:“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如之奈何?”急命趙云準備抵敵。曹操下令軍中曰:“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眾將可努力向前。”眾將領命,一個個奮威追趕。忽山坡后鼓聲響處,一隊軍馬飛出,大叫曰:“我在此等候多時了!”當頭那員大將,手執青龍刀,坐下赤兔馬,原來是關云長,去江夏借得軍馬一萬,探知當陽長坂大戰,特地從此路截出。曹操一見云長,即勒住馬回顧眾將曰:“又中諸葛亮之計也!”傳令大軍速退。

釜中之魚什么意思?釜中之魚典故出處介紹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表之子劉琮投降曹操,劉備聞訊立即從樊城南下,準備逃往江陵。曹操命虎豹騎緊緊追趕,終于在長坂坡追上了劉備。張飛雖大鬧長坂橋,暫時延緩了曹軍的進攻,但曹操大軍依然在漢津地區再次追上了劉備。劉備走投無路之際,關羽率領一萬兵馬及時趕到,劉備這才得以脫險。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曹操口中說出的“釜中之魚”,意為在鍋里游著的魚。比喻不能久活。釜,古代炊具。

小說中所描述的劉備被曹軍重創的情節,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據《三國志?曹仁傳》記載:“(曹純)從征荊州,追劉備于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而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也提到,在與虎豹騎的戰斗中,劉備謀士徐庶的母親被俘,導致徐庶離開劉備轉投曹操。從這些記載都可以看出,劉備此役中的損失非常慘重。

釜中之魚什么意思?釜中之魚典故出處介紹

至于說到關羽掩護劉備安全脫險,小說中的描述與歷史記載有一定的區別。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余人,與俱到夏口。”而在《三國志?關羽傳》中則說:“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從這兩個記載可以看出,關羽的出現并非在劉備走投無路之際,而是在劉備改到漢津是恰巧遇上的。

上面提到,曹軍以精銳的虎豹騎追擊劉備,并在長坂坡一帶重創劉備。那么,為何虎豹騎不乘勝追擊,將劉備全殲呢?解釋這一疑問的關鍵是《三國志?先主傳》中的這段記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當陽之長坂。”

釜中之魚什么意思?釜中之魚典故出處介紹

再結合《三國志?曹仁傳》中曹純的行軍與作戰經過,曹操當初給曹純下達的作戰命令并不是要全殲劉備,而是要防止劉備占據荊州重鎮江陵。因此,曹純的虎豹騎在長坂重創劉備后,隨即向江陵方向前進并占據該城。而劉備經此一役后,被迫改變原定路線,經漢津逃到了夏口。可以想象,如果當初曹操給曹純的作戰命令是全殲劉備,恐怕劉備就真的成了“釜中之魚”。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019
本文標題:釜中之魚什么意思?釜中之魚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