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當年想要稱帝,是需要一個正統理由的,畢竟漢獻帝不在劉備這邊,貿然稱帝肯定會引起百姓反感。不過曹丕改朝換代后,劉備就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因為他本來就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才把大家集合起來,這下漢朝已經沒了,劉備就有理由建立蜀漢繼而延續漢室的血脈。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比較冷門,叫做“遭家不造”,就和劉備稱帝有關。可能有人會說劉備稱帝主要還是為了自己,不過事到如今誰還說得清呢。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主人公是劉備。原文如下:
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后,領司隸校尉。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于是即皇帝位,冊封諸葛亮為丞相,冊封詔書上說:“我的家族遭遇不幸,如今我繼承了漢朝的大統,一定會兢兢業業,不會有絲毫倦怠偷安,只想讓百姓安定,卻擔心無法達到這一目標。丞相諸葛亮是知道我的心意的,你輔佐我不要懈怠,要彌補我的過失,幫助我重現漢室的光輝,用意普照天下,你要好好努力啊!”于是,諸葛亮擔任了丞相,錄尚書事。張飛死后,諸葛亮又兼任司隸校尉。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劉備在詔書中提到的“遭家不造”,意為家中遭遇不幸。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詩經》中的“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劉備所指的“遭家不造”是什么呢?其實并非劉備早年喪服的經歷,指的是漢獻帝劉協。劉備的出身,無論是看過史書或者小說的讀者都清楚,他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根正苗紅的皇室后裔。雖說文藝作品中的“皇叔”一說是瞎扯,但皇親的身份是不容否定的。
劉備為何要在詔書中稱“遭家不造”呢?原因出在獻帝延康(公元220年)曹丕廢漢自立這件事情上。這件事情發生在這一年的十二月,曹丕廢掉了漢獻帝劉協,建立了曹魏帝國。不過,曹丕稱帝的消息傳到益州時,卻與實情有著巨大的差異。《三國志?先主傳》載:“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謚曰孝愍皇帝。”
劉備稱帝又是什么時間呢?從《三國志》中可以得知,是次年的四月,也就是公元221年四月。此時距離曹丕稱帝已有四個多月的時間,按照常理,漢獻帝是死是活早就應該一清二楚了。但即便如此,劉備仍然將劉協被害這一謊言當成事實,建號稱帝。足見漢獻帝是否真的被害對劉備來說只是個幌子,故意將謊言當成事實,以達到自己稱帝的目的。
本文標題:遭家不造什么意思?遭家不造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