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制變什么意思?臨危制變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曹真病逝以后,曹睿派出司馬懿接替曹真的位置,用來對抗諸葛亮的北伐大軍。當時朝中上下的大臣都還感到比較不解,為什么曹睿要派出沒什么經驗的司馬懿呢?其實曹睿更多的是想借此機會除掉司馬懿,他知道諸葛亮也沒多少兵力,只要司馬懿別亂來自己這邊也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傷亡。只是司馬懿的確有天命,靠著防守戰活活把諸葛亮給熬死。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臨危制變”就跟曹睿此項舉動有關,一起來看看當時是個什么情況吧。

臨危制變什么意思?臨危制變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六回,發生在司馬懿遠征遼東期間,主人公為司馬懿。原文如下:

懿令南寨人馬暫退二十里,縱城內軍民出城樵采柴薪,牧放牛馬。司馬陳群問曰:“前太尉攻上庸之時,兵分八路,八日趕至城下,遂生擒孟達而成大功;今帶甲四萬,數千里而來,不令攻打城池,卻使久居泥濘之中,又縱賊眾樵牧。某實不知太尉是何主意?”懿笑曰:“公不知兵法耶?昔孟達糧多兵少,我糧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戰;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勝。今遼兵多,我兵少,賊饑我飽,何必力攻?正當任彼自走,然后乘機擊之。我今放開一條路,不絕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陳群拜服。

臨危制變什么意思?臨危制變典故出處介紹

于是司馬懿遣人赴洛陽催糧。魏主曹睿設朝,群臣皆奏曰:“近日秋雨連綿,一月不止,人馬疲勞,可召回司馬懿,權且罷兵。”睿曰:“司馬太尉善能用兵,臨危制變,多有良謀,捉公孫淵計日而待。卿等何必憂也?”遂不聽群臣之諫,使人運糧解至司馬懿軍前。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盤踞遼東的割據勢力——公孫淵集團與曹魏交惡,出兵十五萬進犯中原。魏明帝曹睿聞訊后,派司馬懿統兵迎敵。其間司馬懿大軍遭遇大雨,進攻不利。曹魏群臣認為此戰難以獲勝,但曹睿不為所動,認為司馬懿必能找到破敵之策。

臨危制變什么意思?臨危制變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曹睿口中的“臨危制變”,意為面臨危難時具備緊急應變的能力。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三國志·明帝紀》中的“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小說中描述的這則故事,在歷史上有跡可循,發生在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當時司馬懿面臨的問題也確如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因為兵力不及公孫淵,加上道路泥濘、氣候惡劣,司馬懿的進展并不順利。故此,此戰從二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八月份。

臨危制變什么意思?臨危制變典故出處介紹

不少曹魏大臣認為司馬懿難以獲勝,但曹睿卻堅持認為司馬懿必將克敵制勝。故此才有了“臨危制變”這句成語的出現。后來的事實也證明曹睿的這一判斷是完全正確的。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征戰,司馬懿最終殲滅了公孫淵勢力,正式將遼東地區納入曹魏帝國的版圖。從這則成語故事中也可看出司馬懿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魏明帝曹睿的知人善任。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042
本文標題:臨危制變什么意思?臨危制變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