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什么意思?孜孜不倦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一位在三國中比較冷門的人物,他叫向朗。向朗是司馬徽的徒弟,早期跟隨劉表,后來劉備入蜀以后跟投了劉備。向朗此后晉升之路都算平穩,就是在街亭之戰以后被免職,原因就是因為向朗包庇馬稷。其實依照向朗的才華很有可能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但卻為了一己私情斷送大好前程,諸葛亮去世以后劉禪又重新啟用向朗,但那時的蜀國已經游走在滅亡的邊緣了。一起來看看這次講解的成語是什么吧。

孜孜不倦什么意思?孜孜不倦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向朗傳》,時間是在后主劉禪時期,主人公名叫向朗。原文如下:

向朗字巨達,襄陽宜城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臨沮長。表卒,歸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軍民事。蜀既平,以朗為巴西太守,頃之轉任牂牁,又徙房陵。后主踐阼,為步兵校尉,代王連領丞相長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統后事。五年,隨亮漢中。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數年,為光祿勛,亮卒后徒左將軍,追論舊功,封顯明亭侯,位特進。初,朗少時雖涉獵文學,然不治素檢,以吏能見稱。自去長史,優游無事垂三十年,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于時最多。開門接賓,誘納后進,但講論古義,不干時事,以是見稱。上自執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

孜孜不倦什么意思?孜孜不倦典故出處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向朗,字巨達,襄陽郡宜城縣人氏。荊州牧劉表曾經認為他擔任臨沮縣的縣長。劉表死后,向朗歸順劉備。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后,委派向朗管理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個縣的軍事和民政。益州平定后,劉備認為他為巴西太守,后來又轉任牂牱郡太守及房陵郡太守。后主劉禪繼位后,向朗任步兵校尉,后來接替王連兼任丞相府長史。諸葛亮出兵南中時,向朗留在成都管理后方。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向朗隨諸葛亮一起來到漢中。向朗與阿叔的關系非常密切,馬謖因街亭之敗四處逃亡,向朗知情不報,諸葛亮非常惱怒,免去了他的官職,讓他返回成都。

數年后,向朗被任命為光祿勛。諸葛亮去世后,向朗轉任左將軍。后主劉禪追念他昔日的功績,封他為顯明亭侯,賜予特進。向朗在少年時期雖然學習過文獻經典,但都沒有進行深入研究,他是以為官時的才干受到稱贊。自從被免去長史后,向朗悠閑無事近三十年,于是潛心鉆研典籍,勤奮努力,不知疲倦,年過八十還能親自進行校對,勘定謬誤,積聚的篇什卷數,也是當時最多的。他坦承接納賓客,上至執政官員,下至童稚少年,都非常敬重他。蜀漢延熙十年(公元248年)去世。

孜孜不倦什么意思?孜孜不倦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向朗在鉆研典籍時的做法,叫做“孜孜不倦”,意為勤奮努力,不知疲倦。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尚書?君陳》中的“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向朗這個人物,大家可能并不熟悉,因為他在《三國演義》中也僅僅登場一次,并無事跡。不過,說起他的老師,大家就會肅然起敬,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水鏡先生司馬徽。《襄陽記》中稱:“朗少師事司馬德操,與徐元直、韓德高、龐士元皆親善。”

孜孜不倦什么意思?孜孜不倦典故出處介紹

向朗在蜀漢帝國的地位,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位高權重,擔任過丞相府的長史,這個職務相當于諸葛亮的副手,蔣琬后來也是因為這個職務而一躍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可見這個職務的重要性。不過,向朗卻錯失了成為諸葛亮接班人的機會,原因出在馬謖身上。向朗與馬謖在荊州時期就關系密切。街亭之戰失利后,馬謖不但沒有前去向諸葛亮請罪,反而躲避追捕,四處逃亡。在此期間,向朗知情不報,使諸葛亮非常生氣,他也因此被諸葛亮免職罷官。

不過,向朗被罷官之后,不但沒有從此沉淪,反倒成了一名學者,并因為學識淵博和誘納后進受到蜀漢朝野的推崇,這也應了那句俗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043
本文標題:孜孜不倦什么意思?孜孜不倦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