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早年擔任徐州牧的時候,并沒有那么順利,不過這也是劉備人生道路中比較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當時陶謙死后,就推舉劉備擔任徐州牧,不過這個位置肯定被很多人所覬覦,所以劉備剛開始也是不敢上位,怕遭到暗算。不過這里有個問題就是陶謙是不是故意把徐州牧讓給劉備的呢?還是想借機套路劉備一回,這個說法一直飽受猜疑。這次要講解的成語“冢中枯骨”,就和劉備擔任徐州牧有關,一起來看看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先主傳》,時間是在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主要人物為劉備、陳登和孔融。原文如下:
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
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陶謙死后,糜竺率部分徐州官吏迎接劉備繼任徐州牧,劉備卻不敢就任。下邳人陳登對劉備說:“如今漢朝傾覆,天下大亂,想要建功立業,現在正是時候。徐州物資充足,戶口百萬,我們想委屈你前來主持州中的大事。”劉備回答:“袁術近在壽春,他家族四代人中有五位做過三公這樣的高職,天下人都依附于他,你們可以將徐州交給他。”
陳登說:“袁術驕橫霸道,不是一個能平定亂世的人物。如今我們打算為您集合十萬步騎,上可以匡扶天子,拯救百姓,完成五霸那樣的偉業,下可以割據一方,名垂青史。如果您不肯聽從我的意見,我也不會聽從您的建議將徐州交給袁術。”
北海國相孔融對劉備表示:“袁術哪里是個為了國家而不顧身家的英雄呢?至于他家族中的五位三公,也不過是墳墓中的枯骨而已,完全不用介意。今天的這事,是百姓們要將徐州交給能人,上天給您這個良機而您卻不要的話,將來后悔都來不及了。”于是,劉備走馬上任,成了徐州牧。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孔融口中的“冢中枯骨”,意為墳墓里的枯骨。猶言死人,用以譏諷志氣卑下、沒有作為的人。這也是由孔融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劉備為何成為徐州牧,很多人覺得是陶謙臨終前的安排,《三國志·先主傳》中也有陶謙臨終前“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的遺囑,這便是有名的“讓徐州”。不過,這個遺囑本身卻有一些疑點。著名史學家方詩銘先生就曾在《三國人物散論》中有過分析,這里摘錄如下:
據說陶謙病危之際留有“遺命”:“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三國志·蜀志·劉備傳》)如上所說,劉備在徐州初戰大敗,陶謙震于曹軍威勢企圖逃走,說明他對劉備的幻想已經破滅,為什么還要將徐州牧的高位傳給劉備,而且傳達這個“遺命”的,不是陶謙親信,如中郎將許耽這類來自丹陽的人士,相反,卻是為陶謙所疏遠的、徐州豪族勢力的代表人物麋竺?因而這里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陶謙是否真正留有傳位與劉備的所謂“遺命”。
從陳登語氣之間可以看出,他是代表豪族勢力將徐州授與劉備,所謂“彼”指的是陶謙,“彼州”指的是陶謙所統治的徐州,如果改作“鄙州”,則僅是指一般意義的徐州,與當時的情勢不合,今點校本《三國志》不改是正確的。因此,就這一個“彼”字的使用而言,毫不諱言,陳登以及徐州的豪族勢力,他們是完全站在陶謙的對立面的。
方詩銘先生認為,所謂的陶謙遺命讓徐州不過是糜竺、陳登等人偽造出來的,并非歷史的真實。如果這個觀點能成立,那么也就解釋了為何劉備在答應成為徐州牧之前就改變了陶謙與袁紹、曹操為敵的立場、改弦更張與昔日盟友袁術翻臉的原因了。不知各位讀者對這個問題又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標題:冢中枯骨什么意思?冢中枯骨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