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曹魏五子良將中,也就只有張遼能拿的出手。張遼算是曹操手上最勇猛的將領之一了,關鍵是張遼還有勇有謀,同關羽的能力是不相上下的。張遼在面對危機時,往往都能沉著冷靜的應對,有一次張遼賬下發生叛亂,結果張遼一點都不慌張,很快的便將此次危機給處理好了,所以張遼也是深的曹操的喜愛。武將還能當軍師用,這簡直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這次為大家介紹的成語“中陣而立”,講述的就是張遼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張遼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前,主人公是張遼。原文如下:
時荊州未定,復遣遼屯長社。臨發,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陳而立。有頃定,即得首謀者殺之。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當時,荊州尚未平定,曹操再度派遣張遼前往長社縣。大軍尚未出發之際,軍中突然有人發動叛亂。時值半夜時分,軍營中火光四起,喊聲震天,所有將士都被驚醒。張遼對身旁的將士們說道:“并不是全部的將士都參與叛亂,一定是有人在制造事端,企圖以此動搖軍心而已。”于是,張遼下令凡是沒有參與謀反的將士一律呆在原地不動,自己則與十多名親兵站在將士們當中,沒過多久,叛亂便被平息,叛亂的頭目也被抓獲斬首。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張遼在面對叛亂時的舉動,叫做“中陣而立”,意為站在軍陣之中,比喻臨危不亂、處變不驚。這也是由《三國志》作者陳壽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說到漢末三國曹魏集團的著名將領張遼,后人留下的大都是一個勇猛無敵的印象。這也難怪,早在張遼隸屬并州刺史丁原時,就以武勇而聞名《三國志·張遼傳》中“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便是明證。
除了武勇之外,張遼的膽量在曹魏將領中也是獨樹一幟的。在圍剿徐州豪強昌豨的戰斗中,張遼深入虎穴,只身勸降昌豨,這一壯舉令曹操都感到非常吃驚。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威震逍遙津”一役,更是張遼智勇雙全的一個典型戰例。難怪東吳民眾聽到張遼的名字會聞風喪膽。
本文所提到的這則故事,雖說是張遼軍旅生涯中的一個插曲,但卻對張遼的能力做了一個上佳的詮釋。雖然子虛烏有的“五虎上將”深入人心,但歷史上真實的“五子良將”卻更為貨真價實,而在這“五子良將”當中,張遼更是排名第一的佼佼者。
本文標題:中陣而立什么意思?中陣而立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