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的死對于劉備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早有人說“臥龍、鳳雛得其一就能安定天下”,劉備有命兩人都可兼得,但似乎兩人并不能共存。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對于龐統的死都有著相同的記載,龐統是死于羅鳳坡,不過真相真的是這樣么?可能并不是,而且殺死龐統的人也不是張任,那龐統的死因到底是怎樣的呢。這次要為大家介紹到的成語“且戰且走”,就跟這場龐統生死戰有關,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發生在落鳳坡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魏延、黃忠、劉備和張任。原文如下:
當日張任射死龐統,漢軍擁塞,進退不得,死者大半。前軍飛報魏延。魏延忙勒兵欲回,奈山路逼窄,廝殺不得。又被張任截斷歸路,在高阜處用強弓硬弩射來……塵埃起處,前面一軍殺至,乃雒城守將吳蘭、雷銅也;后面張任引兵追來:前后夾攻,把魏延圍在垓心。魏延死戰不能得脫。但見吳蘭、雷銅后軍自亂,二將急回馬去救。魏延乘勢趕去,當先一將,舞刀拍馬,大叫:“文長,吾特來救汝!”視之,乃老將黃忠也。兩下夾攻,殺敗吳、雷二將,直沖至雒城之下。
劉瓚引兵殺出,卻得玄德在后當住接應。黃忠、魏延翻身便回。玄德軍馬比及奔到寨中,張任軍馬又從小路里截出。劉璝、吳蘭、雷銅當先趕來。玄德守不住二寨,且戰且走,奔回涪關。蜀兵得勝,迤邐追趕。玄德人困馬乏,那里有心廝殺,且只顧奔走。將近涪關,張任一軍追趕至緊。幸得左邊劉封,右邊關平,二將領三萬生力軍截出,殺退張任;還趕二十里,奪回戰馬極多。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任在落鳳坡射死龐統后,隨即對劉備大軍展開猛攻。魏延和黃忠經過苦戰,好不容易才殺出重圍,誰知劉備又遭張任大軍的追擊。關鍵時刻幸好劉備和關平及時出現,這才挽救了危局。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劉備被張任追擊時的舉動,叫做“且戰且走”,意為意為在戰場上邊打仗邊撤退,后來也比喻一邊應付當前的局面,一邊另有打算。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鳳雛”龐統在與劉璋手下將領作戰時中箭身亡,這一點是歷史的真實,在《三國志》及《華陽國志》中均有記載。但小說有兩處是虛構的。首先是龐統的陣亡地點并非落鳳坡。《三國志·龐統傳》中明確記載:“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
其次,導致龐統陣亡的人也并非是張任。按照《三國志》相關傳記的記載,張任兵敗被殺是在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而龐統中箭身亡則是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這也就意味著龐統陣亡時,張任早已死了一年,他又怎么可能死而復生來射殺龐統呢?至于龐統被害的真正兇手是誰,這已經無從考證了。
本文標題:且戰且走什么意思?且戰且走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