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救母的故事你知道嗎?一個關于中華孝道的故事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目連救母的故事是一個關于孝道的故事,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廣受人們的熱愛。他強調的是利用佛法的力量救度,以及對一些地獄,餓鬼,畜生道的一些慘烈描述。表達了民間針對佛教的接受和風貌。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目連救母的故事你知道嗎?一個關于中華孝道的故事

這個佛教故事能從西晉流傳到現在,而且是口口相傳,殊為不易,關鍵在于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據文獻記載,目連戲在宋朝時便有演唱的,而且越唱越盛。《東京夢華錄》記述:“勾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即要七日方演完這出戲。明、清兩代不僅仍演唱此戲,還增加了些人物,節外又生枝,戲文、曲牌、唱腔都更多而且復雜了。官家還通常為“還愿”而命梨園上演此戲。

民間演唱目連戲,由來久且場面大。搭上戲臺,上場者幾十人,跌打相撲,也要鬧上幾天幾夜。這出戲似與民俗中的祭祀還愿有關聯,漸漸地演成了鬼戲,天神地只、牛頭馬面、夜叉羅剎,鋸磨刀山鼎鑊不一而足。記載最著名的是魯迅先生的《無常》和《女吊》。鐘敬文先生曾調查過浙江地區的民間戲曲,認為目連戲是為了追悼和超度橫死的人而演的,也有的地方演此戲是為了防止瘟疫、驅除鬼邪。武打加鬼神,老百姓看的就是熱鬧。

目連救母的故事你知道嗎?一個關于中華孝道的故事

也正由于這數百年間唱神做鬼的鬧劇頻繁演出,佛教教義的一些基本思想得以在中國民間廣泛傳播。目連救母的故事感動了許多善良百姓,目連因而成為舊時中國孝子的楷模。佛教中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思想,戒貪婪、戒殺生,積德行善的思想通過目連救母的故事更擴大了其影響。在中國流傳甚廣,曾經是無數圖畫及戲曲的題材。故事敘述佛陀的大弟子目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事。‘目連’原名為‘大目犍連’(Maha^-mo-ggalla^na),‘目連’為其略稱。

《盂蘭盆經》為西晉·竺法護譯。經中敘述目連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報哺育之恩,卻發現亡母生于餓鬼道中。目連盛飯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連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訴目連,其母罪根深結,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應仗十方眾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為父母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以此大功德解脫其母餓鬼之苦。

此經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供僧的功德救度已亡故之父母。由于本經強調孝道思想,所以頗受國人重視。梁武帝于大同四年(538(戊午年))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舉辦第一次盂蘭盆會。到唐代,盂蘭盆會便廣泛地在民間流行。直至今日,盂蘭盆會已成為中國民俗的一部分。

目連救母的故事你知道嗎?一個關于中華孝道的故事

隨著盂蘭盆會的盛行,目連救母的故事便廣泛的在民間流傳。代表這種流行的,便是變相(佛經故事圖畫)和變文的流行。唐人畫目連變相者不只一家;而在變文方面,敦煌發現的目連救母變文就有十六則。稱為《大目干連冥間救母變文》、《大目犍連變文》或《大目連緣起》、《大目連變文》等。其中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藏編號S。2614的《大目干連冥間救母變文》首尾完整,被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這些變文是唐人所作,是歷代目連戲曲中時代最早的,但這時的故事已有一些演變,添加了許多情節和描述。先是目連遍歷地獄尋母不獲,后憑借佛陀的錫杖才得入阿鼻地獄見母。然后又承佛陀親臨地獄,放光動地,大破地獄,于是目連母轉成餓鬼。目連又依佛喻廣造盂蘭盆,出其母于餓鬼道而成為黑狗。目連引黑狗七日七夜誦經懺悔,才又得轉人身。于是目連乃勸其母求生西方佛國。

在這個引申的故事里,佛陀的威神之力被極力強調,這是與原經不同的。此外,變文中讓目連之母歷經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對三惡道中的種種苦處極盡描繪之能事。這也是變文的一大特色。

目連救母的故事你知道嗎?一個關于中華孝道的故事

宋真宗時(998(戊戌年)~1022(壬戌年))曾明令禁止講唱變文。但目連救母的故事并沒有隨之銷聲匿跡。現在可知的資料有元末明初的《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明·鄭之珍有《目連救母行孝戲文》三卷(一百出),為元明最弘偉的傳奇之一;清人又擴大而成為十本的《勸善金科》。

總的來說,目連救母的故事一再成為俗文學的題材。它所強調的佛力救度和對地獄、餓鬼、畜生道的慘狀的描述,也表達了民間信仰對佛教接受的程度和風貌。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095
本文標題:目連救母的故事你知道嗎?一個關于中華孝道的故事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