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都覺得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最能隱忍的人,其實劉備要比司馬懿還能忍,如果劉備沒這份耐心是覺不可能建立蜀漢政權的。劉備早期創業條件雖然艱苦,好在有各路貴人一直幫助劉備,好歹也是成功躲過了曹操的幾次追殺。實際上劉備的性格就是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夠做到“喜怒不形于色”,這也是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劉備的功勞一直在被后人小看,可能發光的總是諸葛亮,這還是對劉備比較不公平的。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先主傳》,時間是在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后,主人公是劉備。原文如下: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于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不太喜歡讀書,熱衷于養狗騎馬、聽音樂、穿漂亮的衣服。他身高七尺五寸,兩只手下垂超過了膝蓋,回頭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平時寡言少語,待人謙和,高興或憤怒都不會流露在臉上。他喜歡結交豪杰,年輕人都爭相依附。中山的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人有數千金的資產,販馬經商,來往于涿郡,看到劉備后非常驚訝,便提供了眾多的錢財。劉備就用這些錢財聚集了一批人馬。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劉備的性格特征之一,叫做“喜怒不形于色”,意為無論高興還是憤怒都不會流露在臉上,比喻人沉穩有涵養,感情不外露。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論語公治長》中的“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漢末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在諸侯當中,條件最差的非劉備莫屬。無論從家族背景、自身條件等諸多方面,他都無法與其他諸侯相比。不過,在漢末的大混亂當中,他卻是笑到最后的三個人之一,這無疑是一個奇跡。他有何過人之處呢?這個問題之前我曾經多次談過,除了有折而不撓的精神和毅力、矢志不移的理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人格魅力。
從上面介紹的這則成語故事可以看出,劉備起家之時的條件也是非常艱苦的。但他能從弱到強并最終建立蜀漢帝國,其獨特的性格特征——喜怒不形于色就是一個重要因素。正是這一性格特征,才使得關羽和張飛等人死心塌地為劉備效命,也使得諸葛亮為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作為一位草根創業者,這一性格特質值得后人效仿和學習。
本文標題:喜怒不形于色什么意思?喜怒不形于色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