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整個三國歷史上,諸葛亮和司馬懿交手的次數并不多,兩人也不是什么宿敵的關系。只是在小說中,故意將兩人刻畫成了惺惺相惜的對手,也多添加了幾分悲壯感。實際上,當時諸葛亮的兵力是絕無可能戰勝司馬懿的,但司馬懿卻看出了諸葛亮此番北伐求勝心切,所以不管諸葛亮如何激怒他都不做回應。其實司馬懿內心也十分忌憚諸葛亮,但站在司馬懿的立場上來說采取最穩妥的戰略才是必勝之道。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天下奇才”,就透露出了諸葛亮對司馬懿的看法,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原文如下: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再一次兵出祁山,用木牛運載軍需物資,因為糧草告罄而退兵,但在與曹魏將領張郃交戰時,射殺了張郃。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率部經斜谷道出兵,用流馬運載軍需物資,占據了武功縣的五丈原地區,與司馬懿在渭水南岸對峙。
諸葛亮因之前數次北伐都因為糧草供應不上而非常憂慮,擔心自己的抱負難以施展,因此這此戰期間分兵墾種,做好了長期駐扎的準備。耕種的將士雖然夾雜在渭水附近的百姓中間,但對老百姓相處融洽,這是因為將士們個個都沒有私心雜念。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了一百多天。到了這一年的八月,諸葛亮病重,在軍營中病逝,享年五十四歲。等到蜀漢軍隊撤回漢中后,司馬懿巡視諸葛亮大軍的營壘,贊嘆道:“諸葛亮真是世間少有的奇才。”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司馬懿口中的“天下奇才”,意為當時非常罕見的具有奇特才能的人。這也是由司馬懿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上面介紹的這則成語故事,道盡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交鋒史及戰績。自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開始,司馬懿便成了諸葛亮的主要對手,兩年的交鋒長達數年,期間諸葛亮最為輝煌的戰績,便是在“四出祁山”時斬殺了曹魏名將張郃。不過,盡管在戰術上有一定的成績,但諸葛亮并非改變兩國的戰略格局,始終無法實現占據西北、挺進中原的戰略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司馬懿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作為對手,司馬懿最佩服諸葛亮的地方在哪兒呢?這則成語故事道出了真相,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戰略和戰術從未有過夸贊之語,反倒是對諸葛亮的營寨布置佩服不已,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司馬懿看來,諸葛亮的排兵布陣才是令司馬懿最為欣賞之處。
本文標題:天下奇才什么意思?天下奇才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