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宓論天什么意思?秦宓論天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只是在演義當中重點突出了貢獻最大的幾位人物。那這次就為大家介紹兩位沒什么名氣,但很有學識的人物,他就是張溫和秦宓。劉備病逝以后,孫權派張溫來到蜀漢,讓他勸諸葛亮使兩國恢復同盟關系,其實諸葛亮也正有此意。張溫就在這里碰到了秦宓,兩人只是簡單的交談了幾句,張溫就發現秦宓這個人的學識不簡單。其實蜀國的人才并不少,關鍵是看會不會用,下面就來學習下今天的成語吧。

秦宓論天什么意思?秦宓論天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秦宓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二年(公元224年),主人公是秦宓和張溫。原文如下:

吳遣使張溫來聘,百官皆往餞焉。眾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溫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學士也。”及至,溫問曰:“君學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學,何必小人!”溫復問曰:“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詩曰:‘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秦宓論天什么意思?秦宓論天典故出處介紹

溫曰:“天有耳乎?”宓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詩云:‘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溫曰:“何姓?”宓曰:“姓劉。”溫曰:“何以知之?”答曰:“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溫曰:“日生于東乎?”宓曰:“雖生于東而沒于西。”答問如響,應聲而出,于是溫大敬服。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東吳使者張溫離開蜀漢時,文武百官紛紛前來為張溫錢行,唯獨秦宓沒有出現。諸葛亮多次派人去催促秦宓前來。張溫問諸葛亮:“秦宓是什么人?”諸葛亮回答:“他是益州學士。”等秦宓到來后,張溫問道:“你讀書嗎?”秦宓回答:“五尺的兒童都要讀書,更何況是我呢。”張溫又問:“天有頭嗎?”秦宓回答:“有頭。”張溫問:“頭在哪個方向?”秦宓答:“在西方。《詩經》上說:‘于是回過頭看西方。’由此推論,頭在西方。”

秦宓論天什么意思?秦宓論天典故出處介紹

張溫又問:“天有耳朵嗎?”秦宓答:“天所在的位置高,但聽得到下面的聲音。因此,《詩經》上說:‘鵝在沼澤地上名叫,聲音讓天都聽到了。’如果沒有耳朵,怎么能聽得到呢?”張溫再問:“天有腳嗎?”秦宓答:“有。《詩經》上說:‘天的步伐很艱難,你不要再遲疑。’天如果沒有腳,怎么能邁步呢?”

張溫又問:“天有姓嗎?”秦宓答:“有。”張溫追問:“姓什么?”秦宓回答:“姓劉。”張溫說:“你怎么知道的?”秦宓答:“天子姓劉,所以知道天也姓劉。”張溫說:“太陽從東邊出來嗎?”秦宓答:“太陽雖然從東邊出來,但卻是從西邊落下。”張溫的每個問題,秦宓都是立刻回答,應聲而出,令張溫非常敬重和佩服。

秦宓論天什么意思?秦宓論天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根據這段記載演變出來的,叫做“秦宓論天”,意在稱贊有辯才的人。故此,唐人張翰在《蒙求》中就有“黃琬對日,秦宓論天”之語。

張溫,不僅是孫權派到蜀漢來恢復孫劉聯盟的使者,同時也是東吳的著名學者。張溫提出的問題,非學識淵博、辯才極佳者難以回答。而秦宓的回答引經據典,有理有據,不卑不亢,難怪《三國志》作者陳壽稱贊他是“一時之才士”。這也是三國時期最為精彩的一次舌戰。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105
本文標題:秦宓論天什么意思?秦宓論天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