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才君子什么意思?賢才君子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增添一些戲劇沖突,很多三國影視劇中,都喜歡把曹丕樹立成搶奪曹植嗣子之位的人。其實曹操心中的繼承人在曹昂死后,就已經鎖定了曹丕,曹植才是奪位的第三者。而且朝中有部分大臣也不想看到曹丕上位,所以就故意在曹操身邊推薦曹植,那曹植的文學說事,但曹操也不傻這種事不會輕易被他人左右。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賢才君子”就跟曹操立嗣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故事是怎樣的吧。

賢才君子什么意思?賢才君子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任城陳蕭王傳》注引《文士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年間,主人公名叫丁廙。原文如下:

廙嘗從容謂太祖曰:“臨淄侯天性仁孝,發于自然,而聰明智達,其殆庶幾。至于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原從其游而為之死,實天所以鐘福于大魏,而永授無窮之祚也。”欲以勸動太祖。

太祖答曰:“植,吾愛之,安能若卿言!吾欲立之為嗣,何如?”廙曰:“此國家之所以興衰,天下之所以存亡,非愚劣瑣賤者所敢與及。廙聞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至于君不論明暗,父不問賢愚,而能常知其臣子者何?蓋由相知非一事一物,相盡非一旦一夕。況明公加之以圣哲,習之以人子。今發明達之命,吐永安之言,可謂上應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須臾,垂之于萬世者也。廙不避斧鉞之誅,敢不盡言!”太祖深納之。

賢才君子什么意思?賢才君子典故出處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丁廙曾經從容地對曹操表示:“臨淄侯曹植生性仁愛孝順,性格質樸,而且聰明智慧,將來一定是個高才。他學識淵博,所寫的文章更是精妙絕倫。當今天下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無論老幼,都愿意和他結交,愿意為他而死。這是老天有意降福給大魏,才賜予這么一位能維持大魏長久統治的繼承人啊!”丁廙想以此改變曹操立嗣的心意。

曹操回答說:“我非常喜歡曹植,這不用你來說。我若立他為太子,那會怎樣呢?”丁廙說:“這關系到國家的興亡,并非像我這樣愚昧卑賤的人所能預料到的。我聽說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但那些糊涂的君主和愚昧的父親,為何卻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為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您英名蓋世,對自己的兒子非常熟悉和了解。如果你做出這個立嗣的英名決策,說出令天下永遠安定的言語,可以說是上應天意、下安人心之舉。此舉雖然決定于頃刻之間,但卻可以流傳萬世。我不怕斧鉞處死的危險,怎能不把想法都說出來呢?”曹操被丁廙的話語深深打動。

賢才君子什么意思?賢才君子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丁廙口中所提到的“賢才君子”,意為有道德和有才能的人。這也是由丁廙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對于自己的繼承人人選,曹操很早就在著手考察。早在獻帝建安初年,曹操就先后讓自己的兒子們與自己一起四處征戰,以此觀察他們的能力。后來曹昂被殺,曹丕成為曹操心目中的繼承人選。故此,曹丕才得以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被委以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之職。此時曹丕已經二十五歲。

年紀比曹丕小五歲,排行尚在曹彰之后的曹植為何會卷入立嗣之爭呢?除了聰明伶俐、文采飛揚引起曹操關注之外,有三個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最關鍵的人物便是這則成語故事提到的丁廙。

賢才君子什么意思?賢才君子典故出處介紹

丁廙的父親名叫丁沖,是曹魏集團早期重臣,曾擔任司隸校尉一職,是曹操的嫡系。丁廙的哥哥名叫丁儀,很受曹操器重,差點就成了曹操的女婿。丁廙也是年紀輕輕就擔任了黃門侍郎之職,其才能享譽曹魏,也是曹操非常欣賞之人。

正是在丁廙兄弟和楊修的鼓動下,不僅曹植起了爭嗣的念頭,就連曹操也對自己以前早已做出的以曹丕為繼承人的決定出現動搖。此舉最終也導致了持續數年的立嗣之爭。不過,最終曹植還是敗于曹丕之手。作為曹植的堅定支持者,丁廙兄弟自然成為曹丕的眼中釘。在曹丕就任魏王之后,很快便下令將丁氏兄弟處死。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122
本文標題:賢才君子什么意思?賢才君子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