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上位以后,因為他和曹丕的關系,導致他對自己身邊的人疑心都很重,哪怕是自己身邊的四位托孤大臣。所以曹睿經常會讓托孤大臣們出外勤,自己好在朝中獨攬大權。不過這也導致曹睿雖然是皇帝,但在朝中卻沒有什么信任的人,這點對他來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有很多大臣反而利用這點欺騙曹睿,這次要為大家講述的成語“巧詐不如拙誠”就和曹睿還有一位叫劉曄的大臣有關,一起來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劉曄傳》注引《傅子》,時間是在魏明帝太和年間,主人公是劉曄。原文如下:
或惡曄于帝曰:“曄不盡忠,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陛下試與曄言,皆反意而問之,若皆與所問反者,是曄常與圣意合也。復每問皆同者,曄之情必無所逃矣。”帝如言以驗之,果得其情,從此疏焉。曄遂發狂,出為大鴻臚,以憂死。諺曰“巧詐不如拙誠”,信矣。以曄之明智權計,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獨任才智,不與世士相經緯,內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豈不惜哉!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有大臣非常討厭劉曄,于是對魏明帝曹睿表示:“劉曄這個人對陛下并不忠心,他僅僅是善于揣摩陛下的心思而故意提出與陛下想法一致的建議。陛下可以試著與劉曄交談,故意反著來問他,如果劉曄的意見與陛下的說法想法,就證明劉曄的真實想法與陛下一致。如果他的回答與陛下的說法完全一樣,足以證明劉曄是在附和陛下。”于是,魏明帝曹睿便按照此人的說法進行驗證,果然發現劉曄事事都在附和自己,從此疏遠了他。劉曄因此精神失常。后來他被任命為大鴻臚,憂郁而死。
俗話說:巧妙的奸詐不如拙樸的誠實,這句話是對的。以劉曄的明智和頭腦,假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就會成為真正的賢士。而他卻依仗自己的能力,對內不推心置腹地侍奉皇帝,對外被世俗的事情所困擾,致使自己難以善終,實在是太可惜了!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巧詐不如拙誠”,意為巧妙的奸詐不如拙樸的誠實。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韓非子·說林上》中的“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見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劉曄即便在人才濟濟的曹魏謀士群中也稱得上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可謂足智多謀,算無遺策,沒有出現過任何的失誤。不過,劉曄也有個致命的弱點,阿諛奉承,欺上瞞下。最終,劉曄的這些小伎倆被魏明帝曹睿識破,竟然嚇得精神失常,到頭來郁郁而終,也算是自食其果。
本文標題:巧詐不如拙誠什么意思?巧詐不如拙誠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