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時期推行的儒家學說?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儒家學說,一直影響著國人的思想,不管是現代還是在古代。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是有約兩千年的歷史的,不過也有人發現,孔子時期的儒家,也就是儒家誕生時期,那個時候的思想與后世推崇、發展出來的各種思想其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這是為什么?既然要推崇儒家思想,為什么又不把它原原本本的推崇起來,反而還要進行一些改變呢?

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時期推行的儒家學說?

1.儒家傳承自孔圣人之手,從漢朝后,正式走上了歷史舞臺,并在中國古代的諸多王朝,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西漢后,儒家風光了百十來年,但到了東漢末,經歷魏晉,儒家又被打到山崖下。儒家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主張“四平八穩”,大一統時期,有用;但亂世,一點用都沒有了,只能是將舞臺讓出來,然后銷聲匿跡。

歷經了南北朝之亂,儒家終于有了一個現身的時機,就是隋唐的大一統時期,不過畢竟四百來年沒有出現過了,隋唐時期的儒家,在地位上,處于了一種尷尬的情況。

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時期推行的儒家學說?

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的興起,使得儒家沒有了西漢一家獨大的情況,而且隋朝短暫,隋唐之間連年戰爭,唐初也是,唐中期儒家好不容易起了頭,又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末時,儒家更是混的凄慘,加上佛道兩教的繁盛,儒家的地位雖在,但是卻不及西漢。

儒家的脆弱一面,又一次在唐滅之后的五代十國中體現了出來,武夫當權,亂世中恒古不變的道理,而儒家,只能再次銷聲匿跡起來。

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時期推行的儒家學說?

2.儒家的崛起,真正意義上,要感謝兩個人。

第一個是柴榮,他奠定了宋崛起的基礎,同時在位期間,實行過大規模的滅佛行動,加上英年早逝,讓趙匡胤撿了便宜。

第二個人是趙匡胤,如果說宋朝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什么?相比大家都只知道,是文盛武弱,趙匡胤的一聲令下,北宋成為了儒家人士的樂園,一夜間,人人都開始讀儒書,為科舉。

儒家人都有一個非常執著的行為,就是絞盡腦汁的,將他們的皇帝,送入自己設計好的圈套中。當皇帝,必須要有儒家人要求的仁義道德,不準那些,必須這樣。

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時期推行的儒家學說?

儒家的政治想法,就是“圣君賢相”,他們一心想將皇帝改造成“圣人”,成為自己想法的傀儡,不過問題也在這里,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用一種方法或者說制度來限制皇權,而是通過各種圣人之道,各種說教,從而實現他們心中的“圣君賢相”,實現不了怎么辦?他們只能“干瞪眼”。

董仲舒曾經用“天人感應”來這樣做,讓國君做好事,以求得上天的回報。北宋的儒家人,他們沒有別的辦法,如果照搬董仲舒的,很有可能,他們會因為自己的想象力不夠感到羞愧,于是北宋的士大夫們,就對“天人感應”開始了升級,這也促使了“程朱理學”的誕生。

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時期推行的儒家學說?

3.“程朱理學”能夠誕生,也要感謝一人。

他就是王安石,在公元1058年,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王安石開始了浩浩蕩蕩的變法。儒家的保守派,紛紛開始口誅筆伐,于是王安石將他們都趕去洛陽,讓他們遠離了中央。也正是在洛陽,儒家的這些人以程頤為首,沒有了政事的煩惱,開始專心搞起了思想研究。

他們拋開了處理事情的實際性質,開始搞起了虛無縹緲的“天道”和“人性”。區分與“天人感應”,雖然其本質完全相似,不相比起來,更高級了一些。

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時期推行的儒家學說?

他們將圣人的處事行為,定為規范,將“天道”與之結合,將“人性”摻雜其中,稱之為圣人之道,并要求皇帝們執行,不然就是在違反“天道”。說到底,天道也不過是人定下來的,是儒家為了限制皇權定下了行為準則。理學就是由這樣的目的本質,和偶然性,被創立了出來,這便是后來的“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伴隨了王朝一起走向了覆滅,明清之時,開始走向了沒落,或者說走向了僵化。

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時期推行的儒家學說?

4.元朝,一個很少人提及的王朝,但不同于大家所想,其實元朝(初期)的思想開放程度,比起明清(不算明末),是大的多的。如果要追求原因,其實是因為元朝統治者們“不懂”(行為政策嚴格就行了),但他們也知道,儒家能夠穩定統治,元朝的皇帝將朱熹推崇的“四書”作為了科舉的考試內容,讓理學在元朝開始了普及和發展。

理學進入了明朝時期,在幾位皇帝的努力下,被打成了“王朝意識形態”,過程漫長,但是非常順利,這里儒家理學派還要感謝一個人——劉伯溫。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聽從了劉伯溫的建議,“全盤”接受了元朝的科舉制度,不過在思想政策上,朱元璋比起蒙古人,要“厲害一百倍”。理學之外的所有學說,都被劃分到了“異端邪說”中,而“亞圣”孟子的思想(“吊民伐罪”),也被他砍了個精光。理學被科普至了全國,成為了“王朝意識形態”。

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時期推行的儒家學說?

5.到這里,儒家的理學,已經成為了壓迫學子們的思想武器,開始漸漸僵化,其目的,是為了“朱家王朝”的統治。

明朝好的地方,在于,從內閣出現之后,明朝皇帝們一代比一代討厭儒家,以至于明末時期,在壓迫下出現了強烈的反彈,思想發展之昌盛,不亞于“諸子百家”時期,就連“資·本·主義的萌·芽”都出現了。

但隨著明朝滅亡之后,一切都消失了,甚至連史書都沒有留下太多。

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時期推行的儒家學說?

6.清朝建立后,儒家被立法列為正統學說,明朝的八股文被撿起來,進行改造再應用,而文字獄也成為了來清剿反清思想,還有“異端邪說”的武器,達到了歷史“新高”,士大夫(漢)們,也不再是曾經追著皇帝身后,教導圣人學說的士大夫了。

儒家從明清之后,就已經輸給了皇權,程朱理學也失去了原本限制“皇權”的作用,反倒成為了皇權維持統治的武器,當“德先生”還有“賽先生”出現了之后,一批思想進步的文人們才猛然的發現,原來儒家早已“沒落”了……

可能孔子在建立儒家時,不會想到,若干年之后,儒家連他都不認識了。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128
本文標題:為什么后世的儒家不是孔子時期推行的儒家學說?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