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為大家講述的成語“老蚌生珠”,算是一個比較冷門的成語,可能很多朋友都沒聽說過。老蚌生珠的意思是指老來得子的人,這個成語出自三國時期,孔融和韋端之間發生的一個故事。孔融大家肯定都認識,我們小時候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而韋端這個人就需要向大家介紹介紹了。韋端活躍于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曾擔任涼州牧、太仆職位,和孔融是好友。究竟兩人和老蚌生珠這個成語有什么關系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荀彧傳》注引《三輔決錄》,具體時間不詳,主人公是孔融和韋端。原文如下:
康字元將,亦京兆人。孔融與康父端書曰:“前日元將來,淵才亮茂,雅度弘毅,偉世之器也。昨日仲將又來,懿性貞實,文敏篤誠,保家之主也。不意雙珠,近出老蚌,甚珍貴之。”端從涼州牧征為太仆,康代為涼州刺史,時人榮之。后為馬超所圍,堅守歷時,救軍不至,遂為超所殺。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韋康字元將,京兆人。孔融在寫給韋康之父韋端的信中說:“元將在幾天前來到我的家中,我發現他學識廣博,氣度不凡,寬宏堅毅,將來必定是能成大事之人。昨天仲將(韋誕)又到了我的家中。我發現他敦厚老實,博學聰慧,將來是個光耀門楣的人。沒想到您這個老家伙還能生出兩個這么好的兒子,你應該好好珍惜啊。”
韋端為官多年,從涼州牧調任朝中擔任太仆,韋康則接替父親擔任涼州刺史,時人都認為這是件非常榮耀的事情。韋康后來被馬超圍困,堅守冀城很長一段時間,援軍卻久久未至,最終被馬超所殺。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根據孔融口中的“不意雙珠,近出老蚌”而演變出來,叫做“老蚌生珠”,意為夸贊別人有賢能的兒子,后來多用于借指老來得子。
韋端在漢末三國時期雖然貴為涼州牧和太仆,但其事跡卻非常模糊,既沒有專門的傳記,也沒留下多少記載。只知道他老來得子,有兩個兒子,分別名為韋康和韋誕。從這段記載來看,孔融與韋端的關系應該非常親密,否則不用這種類似調侃的語氣來稱贊韋端。
至于韋端的這兩個兒子,在歷史上倒是比父親韋端要出名的多。韋康接替父親擔任涼州刺史不久,就遇到了馬超集團的死灰復燃。馬超率部將韋康圍困在冀城長達數月之久,而遠在長安的夏侯淵遲遲沒有發兵救援。無奈之下,韋康開城投降,卻遭到馬超的殺害。
至于韋誕的經歷,比哥哥韋康要幸運的多。他早年入仕,官至侍中之職。同時,他還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和制墨家,其書法造詣比起書法大家鐘繇也毫不遜色。比起哥哥韋康死于戰火,韋誕則一生平安,直到曹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才以七十五歲高齡去世。
本文標題:老蚌生珠什么意思?老蚌生珠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