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四川的成都,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國的戲劇之鄉。在這個充滿多元化的城市里,川劇是絕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早在中國清朝的時候,川劇就已經非常的出名了,如今現在已經經過了百余年,底蘊更加是雄厚了。噴火是川劇中的絕活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川劇中的噴火絕活是怎么做到的吧。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云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并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戲劇之鄉。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陜、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劇幫腔為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常見于舞臺的劇目就有數百,唱、做、念、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烘托,“變臉”、“噴火”、“水袖”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
“噴火”是戲曲演員的一種表演特技。一般都是描寫妖魔鬼怪的角色,用來突出舞臺效果,使其形象更加逼真,從而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
表演的時候,演員嘴里含著一根管子,管子里有松香末和未完全燃盡的紙灰。(紙灰燒的火候很重要,要燃盡但又不能全燃盡)需要噴火的時候,外面點燃,演員往外吹氣,這樣就會有火花噴出來。達到妖魔鬼怪噴火的目的。
吐火,是川劇中獨一無二的神秘絕技,源于古西蜀,馳名中華梨園。變臉者以魔術般的技法,瞬息間變化臉譜,更與吐火神功的詭異結合,以顯示人物內心和劇情的急劇變化及內在張力,是川劇中刻畫人物最有力、最浪漫的藝術手法。
吐火有一個絕竅,那就是眼前的火尚未熄滅之時,絕對不能吸氣,否則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火焚身”。吐火大概算川劇里最刺激的表演了。演員氣沉丹田后微微運氣,就能吐出一道火柱。現在的觀眾只知道吐火就是在嘴里包上煤油,吐到面前的導火索上。然而吐火還有一個訣竅,那就是眼前的火尚未熄滅之時,絕對不能吸氣,否則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火焚身”。
據悉,深圳有個演員在吐火后因為很快吸氣,結果面前的火龍突然跟著浮動在空氣里的氣狀煤油飛速倒轉,將他的臉燒成重傷。除此之外,吐火也由以前的端著燈直接吐煤油發展成將導火索藏在身上其它地方,觀眾只看到演員上下翻騰,突然吐出火龍,更增驚險刺激。如果要重復吐火,也可以將煤油藏在身后的隱秘處,吐一次,再悄悄喝一次。只不過這些動作奇快無比,觀眾根本不會察覺到。
要練就吐火絕技,省藝校可不敢讓孩子們直接就吹煤油。練吐火的小孩子被要求反復練習吐水,“直到把水吐成氣霧狀才算過關”,“有的學生剛練習時,嘴都會練麻木,開合都不會很自如”。如此反復,大部分小孩要20多天才能吐出水霧。
這時,老師才會教他們練習吐煤油。在藝校的排練場,兩位學生已能輕松吐火,根據老師指點,他們都等面前的大火熄滅了才吸上一口氣。有的嘴里煤油未吐完,趕緊跑一邊吐出,“也有碰到初練者一不小心吞掉煤油的,這時候只有讓他們多喝水趕緊排出來了。”
川劇的“變臉”、“噴火”、“水袖”都是川劇中有名的絕活,無論是哪一種都是要經過不斷地吃苦訓練才能夠了解一二,噴火更是很危險的一個絕活。
本文標題:川劇中的變臉和噴火的絕活是如何做到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