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然大怒什么意思?勃然大怒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徐庶是三國中出名的孝子,曹操挾持徐庶母親后,徐庶擔心曹操會對家母不利,只能離開劉備返回曹魏歸順曹操。但徐庶從沒有為曹操出過一個計謀,也算是對得起劉備了。不過在正史當中,真相恐怕并不是如此,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勃然大怒”就和徐庶還有他母親有關。其實兒子有孝心是好事情,但徐庶的母親看到徐庶這樣做一定就會高興么?下面大家就來看看當時徐庶和徐母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吧。

勃然大怒什么意思?勃然大怒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發生在徐庶來到許昌與母親見面之時,相關人物分別為徐庶及其母親。原文如下:

卻說徐庶趲程赴許昌。曹操知徐庶已到,遂命荀彧、程昱等一班謀士往迎之。庶入相府拜見曹操。操曰:“公乃高明之士,何故屈身而事劉備乎?”庶曰:“某幼逃難,流落江湖,偶至新野,遂與玄德交厚,老母在此,幸蒙慈念,不勝愧感。”操曰:“公今至此,正可晨昏侍奉令堂,吾亦得聽清誨矣。”庶拜謝而出。急往見其母,泣拜于堂下。母大驚曰:“汝何故至此?”庶曰:“近于新野事劉豫州;因得母書,故星夜至此。”

勃然大怒什么意思?勃然大怒典故出處介紹

徐母勃然大怒,拍案罵曰:“辱子飄蕩江湖數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讀書,須知忠孝不能兩全。豈不識曹操欺君罔上之賊?劉玄德仁義布于四海,況又漢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憑一紙偽書,更不詳察,遂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與汝相見!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間耳!”罵得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視,母自轉入屏風后去了。少頃,家人出報曰:“老夫人自縊于梁間。”徐庶慌入救時,母氣已絕。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徐庶化名單福,在新野連續擊敗曹軍。謀士程昱獻策將徐庶的母親騙到許昌,又偽造了徐母筆跡寫信給徐庶,讓徐庶離開劉備投靠曹操。不明真相的徐庶只得含淚離開新野來到許昌與母親見面。將兒子到來,徐母立刻猜到了事情的原委,大罵徐庶后自縊身亡。

勃然大怒什么意思?勃然大怒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徐母見到兒子徐庶后的神態,叫做“勃然大怒”,意為人非常生氣的樣子。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漢代班固《漢書?谷永傳》中的“是故皇天勃然發怒。”

徐庶因母親落入曹操之手而不得不離開劉備歸順曹操,這是歷史的真實,不過其過程卻與小說中的描述有著巨大的差異。按照小說的說法,徐庶離開劉備的時間是在新野之戰之后,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新野之戰并非是徐庶參與謀劃的,而是劉備的功勞。時間也并非如小說所言的赤壁之戰的前一年,而是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這次戰斗的經過見于《三國志?先主傳》:“(劉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勃然大怒什么意思?勃然大怒典故出處介紹

那么,徐庶母親落入曹操之手是在什么時間呢?《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一段記載給出了正確的答案。該傳載:“(劉備)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這段史實的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從徐庶后來在曹魏集團的發展來看,其母也并未自縊而亡。否則的話,徐庶也不可能在曹魏帝國擔任御史中丞這樣的高官。

《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何將徐庶離開劉備的時間提前呢?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為了給諸葛亮出山營造氣氛。在小說當中,劉備馬跳檀溪后遇上了司馬徽,司馬徽只說出了臥龍和鳳雛,卻對二人的名字避而不答。揭曉這一謎底的人便是徐庶。正是由于母親落入曹操之手,徐庶知道自己再也沒有機會為劉備效力,這才說出了諸葛亮的名字,并建議劉備盡早將諸葛亮請出山。之后也就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如果沒有這一情節做鋪墊,那么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就遠沒有如此精彩了。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209
本文標題:勃然大怒什么意思?勃然大怒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