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過世以后,他的繼承人劉琮放棄了抵抗,直接將荊州拱手送給了曹操。等劉備收到消息以后,曹操已經快要大軍壓境,而當地百姓又擔心曹操屠城,所以請求劉備帶他們一起走。劉備宅心仁厚,決定攜民一起逃走。不過徐庶得知自己的母親被曹操挾持,擔心家母不測,只能離開劉備回到曹魏,不過徐庶始終是一位有情有義的人,最后也沒幫曹操對付劉備。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方寸之地”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究竟怎樣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故事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徐庶。原文如下:
(劉)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荊州牧劉表的兒子劉琮聽說曹操大兵壓境,驚慌失措,便派使者前去向曹操投降。后來駐扎在樊城的劉備聽說了劉琮投降的消息,急忙率領部眾和樊城百姓一起向江陵方向撤退。諸葛亮與徐庶一同隨行,但在撤退途中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抓獲。于是,徐庶便向劉備辭行。
徐庶指著自己的胸口對劉備表示:“我一直以來的愿望就是跟隨將軍共圖王霸之業,憑的就是我這一顆忠心。但現在我的母親被曹軍俘獲,我的心也就亂了,根本無法再幫助將軍成就大業,請讓我就此告別吧。”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徐庶口中的“方寸之地”,意為人心。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戰國列御寇《列子?仲尼》中的“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
介紹了成語,再來說說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時值曹操發動荊州之戰期間,劉表突然病逝,其子劉琮聽從荊州文武的建議向曹操投降。駐扎在樊城的劉備聽說這個消息后,自知自己無法對強大的曹操對抗,連忙撤離樊城,向江陵一帶撤退。曹操得知留別南逃后,立即下令由曹純率領曹軍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虎豹騎前去追擊。經過一天一夜的時間,虎豹騎終于在長坂地區追上劉備,雙方隨即爆發了一場亂戰。
聽說敵軍迫近,劉備驚慌失措,只身逃跑,全然不顧將士及隨軍家屬的安危。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劉備的兩個女兒被曹軍俘虜,徐庶的母親也同時被俘。當徐庶聽到母親被抓的消息后,萬念俱灰,向劉備辭行,之后向曹軍投降。
徐庶的投降是劉備集團的重大損失。以徐庶的資歷、能力以及與劉備、諸葛亮的關系,如果他依然留在劉備集團,日后即可與關羽一起留守荊州,也可與劉備一起西征劉璋。如此一來,即便龐統陣亡,諸葛亮與徐庶兩人之間尚能有一人留在荊州協助關羽,孫權圖謀荊州就沒那么容易了。
本文標題:方寸之地什么意思?方寸之地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