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之間的矛盾已經達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何進召集各路諸侯進京,目的就是要一舉鏟除宦官。此后朝內很多宦官聞風而逃,更有一批大臣怕卷入其中,甚至連官都不當了,直接逃走。但是宦官張讓卻先下手為強,將何進給除掉,從而使得朝廷一片大亂。董卓進京后順勢穩住局面,開啟了自己的掌權之路。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按兵不動”,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回,發生在何進征召董卓進京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董卓、何進和鄭泰。原文如下:
(董)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毒。臣敢鳴鐘鼓入洛陽,請除讓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何進得表,出示大臣。侍御史鄭泰諫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進曰:“汝多疑,不足謀大事。”盧植亦諫曰:“植素知董卓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禍患。不如止之勿來,免致生亂。”進不聽,鄭泰、盧植皆棄官而去。朝廷大臣,去者大半。
進使人迎董卓于澠池,卓按兵不動。張讓等知外兵到,共議曰:“此何進之謀也;我等不先下手,皆滅族矣。”乃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長樂宮嘉德門內,入告何太后曰:“今大將軍矯詔召外兵至京師,欲滅臣等,望娘娘垂憐賜救。”太后曰:“汝等可詣大將軍府謝罪。”讓曰:“若到相府,骨肉齏粉矣。望娘娘宣大將軍入宮諭止之。如其不從,臣等只就娘娘前請死。”太后乃降詔宣進。進得詔便行。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何進征召各路諸侯進京勤王。西涼刺史董卓采納謀士李儒的建議,上表要求誅滅宦官。不僅宦官驚慌失措,鄭泰、盧植等人士大夫也對董卓進京表示強烈反對。何進堅持己見,堅持讓董卓進京,不少大臣因此棄官而去。隨后,張讓等宦官利用何進入宮覲見何太后之計將其斬殺,從而引發洛陽城一片大亂。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董卓在進京前的兵力部署,叫做“按兵不動”,意為使軍隊暫時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荀子·王制》中的“偃然按兵不動。”
小說中提到的發生在京城洛陽的混亂,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董卓傳》載:“靈帝崩,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卓使將兵詣京師,并密令上書……欲以脅迫太后。”《后漢書·何進傳》亦稱:“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并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太后猶不從。”由此可見,征召董卓進京的建議雖然出自袁紹,但何進才是最終的決定者。聽說董卓即將進京,宦官們驚慌失措,原因非常簡單,因為董卓聽命于何進。而董卓在進京前又故意上表要求誅滅宦官,這使得以張讓為首的宦官們更是惶恐不安。故此,后來的誅殺何進也就很容易理解,企圖先下手為強,為的是自保。
對于何進征召董卓進京,士大夫們又是什么態度呢?據《三國志》、《后漢書》等相關史料記載,主薄陳琳、尚書盧植、侍御史鄭泰都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為什么與何進屬于同一陣營的士大夫們會如此反對讓董卓進京呢?侍御史鄭泰對何進的一番表態道出了本質原因:“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厭,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將恣兇欲,必危朝廷。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殷鑒不遠。”
在以鄭泰、盧植為首的士大夫看來,董卓為人兇殘暴虐,以前就對朝廷的詔命陽奉陰違,心存反意,以何進的能力難以控制。一旦董卓進京,勢必控制朝政,將會對漢末朝廷造成毀滅性災難。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鄭泰等人之語可謂一針見血,只可惜昏庸的何進一意孤行,最終不但自己身首異處,大漢江山也從此墜入萬劫不復之地。
本文標題:按兵不動什么意思?按兵不動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