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似懸河什么意思?口似懸河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張松表面上是劉璋的部下,但背地里一直在幫劉備。原本張松是想同曹操結交,結果曹操根本就不搭理他,還羞辱了他一番。此后張松便怨恨曹操,回去后連忙勸告劉璋,讓他和曹操斷絕來往,轉而拉攏劉備。不過此后張松卻成了劉備入蜀的功臣之一。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口似懸河”,就和張松去拜見曹操有關。下面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口似懸河什么意思?口似懸河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張松出使許昌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張松、楊修和曹操。原文如下:

(張松)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一遍,并無一字差錯。修大驚曰:“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后人有詩贊曰:“古怪形容異,清高體貌疏。語傾三峽水,目視十行書。膽量魁西蜀,文章貫太虛。百家并諸子,一覽更無余。”當下張松欲辭回。修曰:“公且暫居館舍,容某再稟丞相,令公面君。”松謝而退。修入見操曰:“適來丞相何慢張松乎?”操曰:“言語不遜,吾故慢之。”修曰:“丞相尚容一禰衡,何不納張松?”

口似懸河什么意思?口似懸河典故出處介紹

操曰:“禰衡文章,播于當今,吾故不忍殺之。松有何能?”修曰:“且無論其口似懸河,辯才無礙。適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書》示之,彼觀一遍,即能暗誦,如此博聞強記,世所罕有。松言此書乃戰國時無名氏所作,蜀中小兒,皆能熟記。”操曰:“莫非古人與我暗合否?”令扯碎其書燒之。修曰:“此人可使面君,教見天朝氣象。”操曰:“來日我于西教場點軍,汝可先引他來,使見我軍容之盛,教他回去傳說:吾即日下了江南,便來收川。”修領命。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面對漢中張魯的嚴重威脅,益州別駕張松建議劉璋結交曹操。但當張松奉命來到許昌后,因言語不慎引起曹操不快,加之張松長相猥瑣,曹操拂袖而去。為了解恨,張松憑借自己過目不忘的本領,硬是當場將曹操所寫的《孟德新書》背了下來,并一字不漏地說出,還故意告訴楊修此書是戰國無名氏所作。此舉令楊修非常驚訝,便匯報給曹操。后來曹操再度與張松見面,卻又被張松羞辱一番。最終,張松返回途中便投靠了劉備。

口似懸河什么意思?口似懸河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楊修口中的“口似懸河”,意為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辯,說起話來沒完沒了。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世說新語》中的“郭子玄語議如懸河寫水,注而不竭。”

張松與曹操會面,這是歷史的真實,但小說的描述中有兩點與歷史不符。首先是雙方見面的時間和地點。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載:“璋復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這就清楚地表明,兩人見面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期間,而非小說所描述的關中之戰以后,地點是在荊州而非許昌。

口似懸河什么意思?口似懸河典故出處介紹

張松代表劉璋真心實意去巴結曹操,為何最終卻不歡而散呢?《三國志·劉二牧傳》中的記載較為簡單:“不復存錄松,松以此怨。會曹公軍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松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而該傳注引《漢書春秋》則一語道破關鍵:“張松見曹公,曹公方自矜伐,不存錄松。松歸,乃勸璋自絕。”如果套用一句現在的流行語就是曹操太過囂張,怠慢了張松,令張松非常氣憤。

不幸的是,就在張松身處荊州期間,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吃了敗仗,這更讓張松覺得曹操有點靠不住。故此,張松回到益州后,立即建議劉璋結交劉備。至于為何要結交劉備,其中有個非常關鍵的原因。赤壁之戰后,曹操勢力幾乎退出荊州,與益州相鄰的荊州幾個郡都在劉備的手里。不與劉備搞好關系,萬一劉備進軍益州,劉璋將兩線受敵。這也是劉璋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458
本文標題:口似懸河什么意思?口似懸河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