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俗語“扮豬吃老虎”是什么意思? 簡單的說就是隱藏實力、裝得很愚笨,讓對手輕敵后輕松將其拿下。“扮豬吃老虎”是什么意思?“扮豬吃老虎”這個俗語,有什么來歷?在歷史上有什么事件嗎??
“扮豬吃老虎”是什么意思?
世上有兩種人,一是扮虎吃豬,一是扮豬吃虎。扮虎吃豬的,其本身才能和地位太不相稱,所以裝成威武的樣子,顯示自己的威風嚇唬下屬。此種人正如鄭板橋所指的“世間鼠輩,如何裝得老虎”之流。扮豬吃虎的則相反,本身是老虎樣的英雄人物,為求達到一種企圖,故意詐呆扮傻使人家上當。
“扮豬吃老虎”有什么來歷?
扮豬吃虎,從詞語的來源來看,應該屬于粵方言,原句為“扮豬吃老虎”。 什么叫作“扮豬吃虎”呢?即是說獵人要捉老虎,在無法力擒的時候,就裝扮成一只豬玀,學成豬叫,把老虎引出來,待走近時,然后出其不意,猝然向它襲擊。這突擊結果,虎縱不死也會帶傷。 以此策略施于強勁的對頭人,一樣可以使用,在其面前,盡量把自己的鋒芒斂蔽,“若愚”到像豬一樣,表面上百依百順,臉上展開微笑,嘴邊抹上豬油,裝出一副為奴為婢的卑躬樣子,使他對自己不起疑心,一旦到了時機成熟、有隙可乘之時,才一下子以閃電手段,把他結束了,這就是“扮豬吃虎”的妙用。所謂“扮豬”,即孫子所說的“藏于九地之下”,“吃虎”是“動于九天之上”。
古代“扮豬”扮得最像,“吃虎”吃得最徹底的,首推越王勾踐。勾踐于國破家亡的時候,不殉節以謝先王,還厚著臉皮歸降吳王夫差,囚禁于石屋之內,受辱于強梁之下,身為奴,妻為婢,赤膊跣足,蓬頭垢衣,掃牛欄,拾馬屎,嘗夫差之糞而取憐,甘言阿諛以求赦,這種“扮豬”精神,確是人所不能忍者。一旦獲釋歸越,便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陰謀復仇,行謀臣文種七策,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行賄求寵),二曰貴糴粟以虛其積聚(擾亂經濟),三曰遣美女以惑其心志(行美人計),四曰遣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引導荒淫),五曰遣之謀臣以亂其謀(滲入間諜),六曰離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互相殘殺),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弊(養銳待變)。這一套連環的“釜底抽薪”,居然把吳王夫差扳倒了,到夫差被俘時,勾踐卻現出兇神惡煞的本來面目,仗劍指著夫差說:“世無萬年之君,你總難逃一死,嘿!還要我親自動手不成?卒至夫差要自己下手。由此看來,勾踐扮豬多么可憐,在吃虎時又何等惡煞?可見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不在于吃虎的英雄氣概,而在于扮豬之涵養,撈世界亦然,肯吃虧的必有好處。
老子《道德經》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其實,人也如此,那些懂得主動示弱、謙虛低調的人,往往才是最厲害的角色。
正所謂:柔弱勝剛強,水低成海,人低為王!
我們都生活在社會這個大江湖之中,而且江湖的水很深,千萬不可隨便小瞧那些不起眼的角色。比如說,以下兩種人喜歡“扮豬吃老虎”,心機很重,要多留心。

1、主動示弱的人?;??
《守弱篇》中寫道: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說自己聰明的人,其實不值得害怕,就怕那些說自己愚笨的人。
為什么古人會這么說?就是因為古人吃一塹長一智,發現那些主動示弱,說自己愚笨的人,其實一點也不笨。而且他們情商很高,善于偽裝自己,迷惑對手,最后實現扮豬吃老虎的目的。
越王勾踐兵敗,在吳王夫差面前主動示弱,心甘情愿為吳王牽馬,經過多年的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扮豬吃老虎,滅了吳國,逼迫吳王自盡;
韓信被街頭賣豬肉的小伙子欺負,眾人都來圍觀。韓信考量一番后,也是主動示弱,從屠戶的褲襠底下鉆過去了。后面,韓信知恥而后勇,大有一番作為。

司馬懿面對曹操的征召時,先是裝病,后又裝傻、裝胸無大志,最后騙過了曹操的眼睛。曹操的曾孫曹芳掌權的時候,司馬懿繼續裝病、裝傻,騙過了大將軍曹爽的眼睛,最后卻來了一個“扮豬吃老虎”,發動高平陵政變,控制了京都洛陽。
至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懿也成為了三國中笑到最后的男人!所以,現代人總是把司馬懿與城府、陰險等詞語聯系到一塊,就是因為他擅長示弱,擅長扮豬吃老虎。

一般來說,強者喜歡找更厲害的人當作對手,而看不起那些弱小得可以忽略的對手。如果一個人自稱“小白”,還說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請前輩多多指教,這樣就很容易讓對方放下心理防備。
殊不知,兵法有云:驕兵必敗,一旦你驕傲大意了,就很容易失敗。
生活中,那些自我吹噓,稱自己多么厲害、多么聰明的人,往往都是耍嘴皮子,只是“紙老虎”;但是那些滿臉笑容,主動示弱,還說自己笨的人,往往才是真正厲害的角色。
當別人主動示弱的時候,如果我們信以為真:一方面會導致自己放松警惕,容易輕敵;另一方面會讓內心滋生出驕傲自滿的情緒。
或許,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柔弱勝剛強”的真正含義!
所以說,我們要留意那些主動示弱的人,千萬不可小看!

2、喜怒不形于色?的人;??
一般人,都是喜怒形于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發脾氣就發脾氣,也可以說是真性情。也就是說,正常的人對于外界刺激,必然會做成情理之中的反應。
但是,如果一個人該高興的時候不高興,該生氣的時候不生氣,這種人就屬于違反常理,要不就是城府夠深,要不就是心機很重。正所謂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比如說,齊桓公重用了三個寵臣,他們的名字分別叫:公子開方、豎刁、易牙。
公子開方十幾年不回衛國,不想念自己發父母親人,一心一意伺候齊桓公;
豎刁本是貴族公子,他親手閹割自己,做一名太監,只為更好地服侍齊桓公;
易牙是一名廚師,為了討好齊桓公,竟然親手殺了自己的孩子,只為讓齊桓公嘗嘗人肉。
以上三人,對于齊桓公,可算是忠心耿耿;但是他們在世人眼中,真可謂是不近人情的另類,也可以說是喜怒不形于色的怪人。
齊桓公病危的時候,這三個人馬上露出真面目,掌權專政,作亂齊國,還把齊桓公與世隔絕,活活餓死。

民間有句古話叫:人無真性情,不可交!
的確如此,一個人,如果對他人沒有真感情,縱使是此人看起來很優秀、很完美,一切表現都很正常,喜怒不形于色,也是不值得交往的。甚至,我們對于這種人,還要多加提防。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記載,劉備就是這樣的人,書中說他:“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一般來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城府深,有野心,忍耐力很強,總是讓人捉摸不透,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而且,那些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內心壓抑久了,一旦爆發,威力巨大。

當年,曹操見劉備整日閉門不出,呆在家里種菜澆水;找劉備吃飯聊天,劉備繼續喜怒不形于色,讓曹操捉摸不透。突然來了一個響雷,劉備假裝嚇得掉了筷子,這才讓曹操確信劉備屬于胸無大志的膽小之輩。
可后來,劉備不斷發展壯大,成了一方霸主,與曹操三分天下,成為曹操最大的敵人。這一點,曹操是做夢也想不到的。我們也只能說劉備演戲能力一絕,恭喜他成功“扮豬吃老虎”。
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往往行事低調,存在感很弱,但這都是他們主動的示弱,并不是真正的弱。
就如“鷹立如睡,虎行似病”那樣,都是障眼法,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扮豬吃老虎!
所以說,我們對于這種人,要多留心!正所謂是: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

結語:
多年前,我還在讀大學,一個早我幾年進入社會的朋友對我說:千萬不要小看遇到的每一個人,因為你不知道對方真正的底細。現在細細品味朋友的話,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
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人情世故。社會上,五花八門的人都有,特別是那種心機重、城府深、陰險狡詐的人,我們要多留心。比如說,以上兩種人特別喜歡“扮豬吃老虎”,心機很重,我們要多留個心眼。朋友們,您有哪些不一樣的經歷呢?歡迎在下來留言分享!
標簽: 扮豬吃老虎是什么意思本文標題:形容一個人扮豬吃老虎是什么意思(腹黑扮豬吃老虎啥意思)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