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是一種特殊的化石,在千萬年前,樹木分泌的樹脂滴落,這塊樹脂經地質作用被掩埋在地下,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時期,樹脂失去揮發成分,剩余成分重新聚合、固化,于是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琥珀化石。
琥珀是天然的防腐劑,能經歷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而不腐壞,所以在在透明的琥珀中,常存有植物的枝葉和蜘蛛,螞蟻、蚊、蠅等昆蟲,所以琥珀也被認為是古生物學的“圣杯”,因為里面的生物記錄著各種微觀細節。琥珀除了可以幫助考古學家了解以前的生物,還能幫助地質學家了解當時的地質狀況。
琥珀化石通常都是在北半球被發現的,尤其是緬甸,這些年來緬甸發現的化石多到令人眼花繚亂。
岡瓦納大陸發現罕見琥珀
而莫那什大學地球、大氣與環境學院的的杰弗里·史迪威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發現了一批琥珀,新收集到的化石時間跨度很長,從2.3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到4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其中許多包含有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在那個時候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相連,屬于岡瓦納大陸。
著名科學家魏格納認為,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在中生代以前都是統一的巨大陸塊。北美與歐亞大陸曾連在一起,叫勞亞大陸;南極洲、澳大利亞、印度、非洲及南美洲連在一起,為岡瓦納大陸。南、北古大陸之間被特提斯洋(古地中海)分隔,它們在中生代解體后,各陸塊才漂移到了現在的位置,逐漸形成今天的海洋和陸地分布的格局。
1。三疊紀陸生爬行類化石水龍獸;2。三疊紀約3米長的陸生爬行類化石;3。淡水爬行動物化石;4。在所有南大陸發現植物舌羊齒,證明這些大陸曾連在一起。
因為目前,大部分琥珀化石發現于勞亞古大陸上,在設想的岡瓦納古陸,科學家發現的琥珀化石相對較少。這些琥珀的發現將為澳洲物種起源與進化提供新角度的見解,也提供古代陸地的生態系統資訊。
其中有一個琥珀化石極為珍貴,因為里面封印著一對正在交配的長足蒼蠅,這塊琥珀化石有4100萬年的歷史,它是來自于澳大利亞岡瓦納南部地區。
澳洲蒙納許大學考古學家史迪威(Jeffrey Stilwell)用顯微鏡觀察后驚嘆,「我不敢相信,它們就像連在一起,我簡直不敢相信,它們看起來是正在交配時被樹脂滴到了」。
真尷尬,4100萬年后還要被圍觀
琥珀化石最獨特的價值在于它們提供了保存完好的標本的“3D視角圖”。而那些更罕見的情況下,琥珀化石甚至可以捕捉到特定的行為。史迪威稱這種狀況為「凍結行為」(frozen behavior),指包括生物在防御、寄生、進食等動作時,被化石紀錄下來。
而交配行為在所有的凍結行為中都是極為罕見的,一般而言交配繁衍的生物是很難變成化石的,除非遇到特殊情況,比如火山爆發等,而這對蒼蠅則好巧不巧,在交配的時候剛好碰見了樹脂掉落。
從圖中可以看出,蒼蠅經過了短暫的掙扎,它們的腿已經纏繞在了一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樹脂變硬,這對戀人注定要永遠在一起,永不分離。這才是真正的“浪漫至死不渝”吧?
但這也是世界上最尷尬的事情了,一滴從天而降的樹脂摧毀了屬于它們的溫存時刻,在4100萬年前造就了一個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悲情結局,更尷尬的是,還要被上傳到互聯網被無數人類傳閱觀看。
當然,這只蒼蠅還是幸運的,因為科學家曾見過更不幸的小動物:有一塊9900萬年前的琥珀,里面包裹著一只雄性長足蒼蠅——它的丁丁堅定地勃起著。這也是科學史上最古老,也是最長時間的勃起。很不幸,在死前,它并沒有得到屬于它的溫存。
這塊琥珀的價值
我們知道,DNA的發現與研究為生命的遺傳找到了金鑰匙,而DNA在溫帶地區留下的古生物樣本中只能保存幾千年,在寒冷地區最多能保存10萬年。由于琥珀給昆蟲樣本提供了一個疏水環境,這種環境大大減慢了DNA的降解。同時這種封閉,既保存了昆蟲的水分,又使它們免受外界污染。
這塊琥珀中封印著極為罕見的“凍結行為”,科學家在后續還將對這對蒼蠅戀人進行顯微CT等無損設備的成像,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學者們最終無損得到其高清3D形態。它將能夠了解生存于遠古不同時期昆蟲化石群落的面貌和當時的生存環境,更好的研究昆蟲群落的生活習性與不同的物種。也將進一步了解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從晚三疊世至古近紀(2.34億-4000萬年前)的陸地生態系統。
科研團隊通過研究琥珀化石,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南古所供圖
中新網南京7月2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日消息,該所科研團隊通過研究琥珀化石,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

圖為琥珀化石中的昆蟲。南古所供圖 攝
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圖為琥珀化石中的昆蟲。南古所供圖 攝
現今自然界中色彩斑斕,從孔雀羽毛的艷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極熊的白色偽裝。然而,在化石中卻很少保存有生物的色彩細節,大多數古生物復原圖都是根據藝術家的想象重建。

圖為琥珀化石中的昆蟲。南古所供圖 攝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和泮燕紅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大量的具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純凈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多種昆蟲身體表面保存下來。
科研人員介紹,通過琥珀超薄切片、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等技術的分析發現,一種青蜂科昆蟲胸部表面的藍綠色是由多層重復出現的納米級構造組成,代表一種典型且常見的結構色類型,即多層反射膜(multilayer reflector),通過進一步的光學理論模型分析得到其反射波長與觀察到的昆蟲顏色波長接近,證實白堊紀琥珀昆蟲身體表面顯示的顏色可能是原始顏色。

圖為琥珀化石中的昆蟲。南古所供圖 攝
這一發現直接證明了超微納米級的光學元件可在長期地質歷史中穩定保存,否定了前人關于昆蟲金屬色不能在中生代化石中保存的觀點,并對認識早期昆蟲結構色生態功能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蔡晨陽等人從白堊紀中期標本中(距今約1億年)篩選出35枚保存精美的帶金屬光澤的昆蟲化石,共包括3個目(膜翅目、鞘翅目和雙翅目),至少7個科,大部分中昆蟲種類的全身或是部分身體結構呈現出強烈的具金屬光澤的綠色、藍色、藍綠色、黃綠色或藍紫色。
通過與古生、現生物種的對比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化石昆蟲對應的現生屬種同樣有類似的帶有金屬光澤的顏色。因此這一發現直接證明了中生代昆蟲的亮眼結構色是可以保存下來的。并且通過對其中一枚化石青蜂標本的超微分析,證實了多層反射膜是產生結構色的直接原因,這也代表著自然界中最為普遍的一類形式的結構色。
蔡晨陽稱,琥珀昆蟲的結構色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較為常見的綠色很可能是在茂密森林環境中的一種隱蔽色,能幫助昆蟲隱匿自身從而躲避捕食者。另外,結構色參與昆蟲熱調節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被排除。因此不同色彩的結構色出現在不同種類的昆蟲中,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白堊紀中期森林中已經存在復雜的生態關系。
標簽: 琥珀是化石嗎本文標題:琥珀是化石嗎?(天然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圖片)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