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用語江浙滬是什么意思?(江浙滬包郵是什么意思)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生活百科  時間:2023-01-30 

說到我國的經濟強省,自然少不了人稱蘇大強的江蘇省(簡稱蘇),散裝的十三太保個個牛氣沖天,都是全國百強市。江蘇省南邊的鄰居浙江省(簡稱浙)同樣是經濟強省,而位于江蘇省東南,浙江省東北的上海(簡稱滬或申)更不用說了,國家的經濟中心,世界級大城市。

為什么稱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

關于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有很多個經濟地理名詞,比如著名的“寧滬杭”。滬是指上海,寧是指江蘇省省會南京,杭是浙江省省會杭州。南京、上海、杭州形成一個大三角,在這三角之間有很多經濟強市,比如江蘇省的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浙江省的湖州、嘉興。不過寧滬杭的地理范圍相對較小,不能完全把江蘇省和浙江省容納進來。無論是長三角,還是寧滬杭,都和江蘇省的蘇北地區,浙江省南部的金華、溫州等地關系不大。由于這些來電子商務的流行,現在又出現一個新的經濟地理名詞,叫“江浙滬包郵”,這不知道讓多少外地的朋友羨慕。

為什么稱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

不過,有些細心的朋友可能也發現了一個問題。滬是上海,浙是浙江,都是各自省市的簡稱,可是江蘇省的簡稱并不是“江”,為何叫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江蘇省脫胎于清朝的江南省,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隸,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當時包括上海)和安徽兩省。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江南省拆分后,取江寧府(南京)和蘇州府的首字稱江蘇省,簡稱為蘇。江蘇簡稱蘇而不是江,據說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曾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江蘇省的省會實際上在蘇州,而南京則貨真價實地當過安徽省省會。江蘇省省會遷到南京,是在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省省會從南京遷到了安慶。

為什么稱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

既然江蘇從來沒有簡稱為“江”,那為何又稱為江浙滬呢?

這里有好幾種說法。其中一個很有意思,是說浙江的浙,上海的滬,都是水字旁,可江蘇的蘇卻不帶水頭旁。從字的角度來看,“蘇浙滬”不如“江浙滬”更有整體感,所以就沒叫蘇浙滬。相同的說法還認為浙和滬都代表一個水系,蘇并不是一個水系,所以就用“江”了。

為什么稱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

更主流的說法,認為江浙滬的成名和歷史有關。首先說“江”,“江”是指長江,古人所說的江東主要是指長江進入安徽境內進呈西南——東北方向流淌,這就形成了江東與江西(不是現在的江西省)。江東包括皖南、蘇南、上海和浙江的西北部地區。江東這個詞主要流行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到了隋唐后,更流行的是稱為江南。江南這個地理名詞的范圍更加廣闊了,長江以南地區都可以稱為江南,但一般來說還是指過去的江東地區,只不過范圍更大一些,整個浙江省、江西省都可以稱為江南。

為什么稱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

唐朝初年設有江南道,轄區包括皖南、蘇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貴州、湖北大部。后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朝廷將江南道拆成江南東道和江南西道。到了宋朝,設有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南西路就是現在的江西省,江南東路包括江蘇省南京,皖南,江西省九江市、景德鎮市、鷹潭市、上饒市。

為什么稱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

圖-俯瞰南京

再來說“浙”。唐朝設江南東道后,面積依然太大,包括皖南、蘇南、上海、浙江省和福建省。唐朝后期,福建設福建觀察使,浙江省西部(不含杭州、湖州、嘉興)設浙東觀察使,治所在紹興,時稱越州。浙江省北部、上海和蘇南設浙西觀察使,治所在江蘇鎮江,時稱潤州。到了宋朝,浙西和浙東合并稱為兩浙路,治所設在杭州,轄區基本上脫胎于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

為什么稱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

元朝滅南宋后,設有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江浙行省,轄蘇南、皖南、上海、浙江、福建,治所在南宋實際國都杭州。江浙行省的轄區變動非常大,這里就不細述了。明朝建國于東南,定都于南京,江浙行省不復存在,但江浙這個地名卻留了下來。尤其是清朝拆分江南省后,江蘇省和浙江省一般合稱為江浙。由于語言和風俗的緣故,江浙的“江”更多的是指蘇南,皇帝和大臣常用到“江浙”這個地理名詞。

為什么稱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

圖-俯瞰上海黃浦江和長江交匯處

清朝時,江(江蘇省,含上海市)浙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地區,是朝廷最重要的錢袋子和米袋子之一。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開埠,逐漸發展成經濟中心,但一直隸屬于江蘇省。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設上海特別市,其實就是直轄市。自此之后,江浙變成了江浙滬。現在的江浙滬一般是指二省一市的所有轄區(江蘇北部、浙江南部),但有時也特指蘇南地區和上海、浙江。有意思的是,就是蘇南地區,各種解釋也不盡相同,有時不包括長江南岸的南京和鎮江,有時又包括長江北岸的南通。

為什么稱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

圖-俯瞰杭州

江浙滬包郵,也就是距離寧滬杭較遠的徐州都可以包郵,但距離寧滬杭更近的安徽東部地區卻不包郵。有些安徽的朋友認為這樣不公平,“江浙滬”的“江”不該只指江蘇省,而應該是指清朝初年的江南省,這樣的話,距離寧滬杭更近的安徽省很多城市就能包郵了。不過,現在也有“江浙滬皖包郵”,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以前困擾大家的問題,都會在慢慢改善。

每當網上購物時,其他省份的網購者總有幾分羨慕江浙滬的居民。江浙滬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居民的購買能力較強,且各方面交通都十分暢達、便捷。相對而言,其單件的快遞成本就比較低廉。故而,為了刺激消費,許多商家都陸續打出了江浙滬地區包郵的口號。而今,江浙滬包郵早已成了國人耳熟能詳的宣傳話語。

江蘇簡稱蘇,為何包郵區卻稱江浙滬?

那也有人會好奇,江蘇省不是簡稱為“蘇”,為何包郵區稱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這其實有其背后的歷史底蘊。就如我們稱北京為北平時,在你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出民國風。我們稱南京為建業,就會浮想到三國時期的東吳政權。不同的稱呼,往往就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底味。

而“江浙”是一個歷史地理名詞,現今意義上的江浙,是指江蘇省、浙江省的(實際上也囊括了上海在內)。而傳統意義上的江浙實際上就是指江南,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之地,現今的蘇南、浙北地區(囊括上海)。

江蘇簡稱蘇,為何包郵區卻稱江浙滬?

地方行政區劃最高級別“省”這一稱謂,源自于元朝時期。元朝時,是由中書省總理天下政務,但是元朝的疆域過于遼闊,而坐鎮大都(今北京)的中書省很難對邊遠地區進行實效管理。故而,大都周圍的腹里地區(今河北、山東、山西、內蒙中部等地)由中書省直接管理,這比較類似于明清時期的直隸省(直隸于朝廷六部)。而在中書省鞭長莫及地區,仿效中書省設立管理機構,代行管理職權,以行中書省事,故簡稱為“行省”或“省”。

而在確立行省制度的元朝時期,就有江浙行省,其大致區域包括今天的蘇南(包括上海)、浙江省、福建省。

江蘇簡稱蘇,為何包郵區卻稱江浙滬?

“江浙”這一地理詞匯,源于我國的兩條河流。在我國的古語中,“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而“浙”是指浙江省內的最大河流--錢塘江,因其水道曲折、形如“之”,故稱折江(浙江)、之江。

故而,純粹意義上的江浙,就是指長江下流的江南地區及浙江省的錢塘江流域。而該地區的地理一致,且在經濟、文化、方言、習俗等各方面都很相近,屬于同一文化語系方言區(吳語區)。

而省份簡稱的確立,則出現的比較晚,在清末時期,由于電報業的出現與發展,才漸而確立了省份簡稱。在確立省份簡稱之時,難免有些難盡人意之處。尤其是江蘇省這種在地理、文化比較拼湊的身份。江蘇的蘇南(吳文化)、蘇北(楚文化,也稱淮揚文化)就種種的不對付,民間種種互相謾罵,故也被稱為“內斗省”。

江蘇簡稱蘇,為何包郵區卻稱江浙滬?

江蘇雖簡稱“蘇”,可江蘇并沒有什么所謂的“蘇”文化。江蘇的“蘇”,源于城市“蘇州”(清康熙年間,各取江寧府、蘇州府的首字,而定為江蘇省)。可是“蘇州”所處的江南,并沒有所謂的“蘇”文化,而叫“吳”文化。

“蘇”的字義雖然也不差(有魚米之鄉、經濟富足之意),但“蘇”在作為江蘇省簡稱之時,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底蘊上明顯不及山東省的“魯”(或“齊”)、山西省的“晉”,乃至與河南省的“豫”、河北省的“冀”等等也都遠不如。

江蘇簡稱蘇,為何包郵區卻稱江浙滬?

再從字形、字義上,江浙滬都是"水”字部分,映襯了其背后的江南水鄉文化,而“蘇”則是“草”部首,與“浙”、“滬”在風格上也有些不搭。且“江浙“又是一早有的歷史地理詞匯,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而江蘇的簡稱“蘇”,其確立也不過一百余年的光景。在民間一直有“江浙”的叫法,久之,也就覺得“江浙“比較順口,且更有文化內涵。

標簽: 江浙滬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8882
本文標題:網絡用語江浙滬是什么意思?(江浙滬包郵是什么意思)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