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歷史時刻錄
圖丨來源于網絡
武則天
前言
對于大唐王朝來說,七世紀初期,是一個多事之秋。
從公元705年的神龍政變算起,到公元713年,李隆基發動政變為止。
這短短的八年時間里,大唐王朝竟然發生了四場政變,而換了五個皇帝。
大唐王朝政變頻發的背后,有何隱情呢?
公元705~713年的四場政變
第一場:公元705年的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是一場家喻戶曉的政變,公元705年,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聯手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迎接唐中宗李顯復辟。
這場政變的兩個核心人物是武則天與李顯。
第二場:公元707年,由李重俊發動的政變
李重俊是李顯的第三子,于神龍二年(706年),被立為皇太子。
李重俊,雖為太子,卻沒有太子之尊,首先是父親李顯并不寵愛自己,其次是韋后與安樂公主對自己充滿敵意。
李重俊,雖為太子,卻隨時可能被廢。因此,李重俊決定先發制人,希望通過政變,誅殺韋后等人,以及逼迫父親退位,不過他最后失敗了。
唐中宗與韋后
這場政變的核心人物是李重俊、韋后、李顯。
第三場:公元710年,由李隆基、太平公主發動的政變
公元710年,李顯駕崩,傳位于小兒子李重茂,但是李重茂,不過是韋后手中的傀儡罷了。
韋后一心要走武則天的老路,也做一個女皇。就在這時,李隆基出手了,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殺盡韋后一黨。
之后,李重茂讓位,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成為了皇帝。
這場政變的核心人物是李隆基、韋后。
第四場:公元713年,由李隆基發動的政變
公元710年,李隆基、太平公主發動政變后,李旦成為了皇帝,李隆基成為了太子。
公元712年,李旦讓位做太上皇,李隆基登基做了皇帝,但是此時的形勢對于李隆基來說,并不樂觀。
首先是,李旦雖然讓位,但是國家重權卻仍由李旦把握。朝堂之中還有一個太平公主權勢滔天,當時的宰相有七人,而其中五個都是太平公主的人。所以,此時的皇帝李隆基,有名無實。
太平公主磨刀霍霍,想要發動政變推翻李隆基,對此,李隆基只好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逼迫父親李旦真正退位,這一年是公元713年。
唐玄宗李隆基
這場政變的核心人物是李隆基、太平公主、李旦。
政變背后的隱情
在這政變頻發的八年里,皇帝五次更替,武則天→李顯→李重茂→李旦→李隆基。
政變頻發,皇位更替的背后,有何隱情?
政變頻發,肯定是政局不穩定,而政局不穩定的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想要插手政治的人多?那么,又是誰想插手政治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八年里的四場政變中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女人的身影。
第一場里有武則天;第二場里有韋后、安樂公主;第三場里也是韋后;第四場里有太平公主。
這個現象除了這一時期,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都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大唐一特色。
女人這個群體的加入,使得大唐政治多了一個競爭者,競爭者多了則造成政局不穩,政局不穩則政變便多了,政變多了,皇帝自然換得勤。
太平公主
那么,我們不妨來思考一下,這是好是壞呢?
對于,當時的人來說,肯定是壞。因為,政變頻發,意味著混亂,而混亂,于國于民都是不利的。所以,這是壞。
但是,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好的,為什么呢?
這可以看做是一回女權的解放運動,女性打破思想的禁錮,不再甘心,附庸于男人,開始獨立自主,解放自己。
是的,事情就是這樣的,雖然她們最后還是失敗了,但是能夠進行反抗就是一大進步。因此,她們是值得尊重的,站在這個角度上,武則天是值得被尊重的,太平公主是值得被尊重的,韋后也是值得被尊重的。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歷二十一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并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于大發展階段,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就是一直到現在,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稱華人為唐人。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于農民戰爭。唐玄宗后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大唐帝國也由此覆滅!
唐高祖李淵 -- 唐太宗李世民 -- 唐高宗李治 -- 唐中宗李顯 -- 唐睿宗李旦 -- 武則天
唐玄宗李隆基 -- 唐肅宗李亨 -- 唐代宗李豫 -- 唐德宗李適 -- 唐順宗李誦 -- 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恒 -- 唐敬宗李湛 -- 唐文宗李昂 -- 唐武宗李炎 -- 唐宣宗李忱 --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 唐昭宗李曄 -- 唐哀帝李柷
標簽: 武則天后面皇帝列表本文標題:武則天后面皇帝列表(唐朝的皇帝一覽表)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