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史書中還是小說中,都會用部曲這個詞來形容軍隊,那么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又怎么會用來被稱呼軍隊呢?
事實上,部和曲是古代軍隊編制的單位,最早是來自秦國的軍事體制中。秦朝規定,軍隊出征時,最高指揮官為大將軍,大將軍下面設若干將軍,將軍下面設若干裨將,裨將下面統帥若干“部”,每一部設一名校尉;每一部下面又統領若干“曲”,部的統領被稱為校尉,曲的統領被稱為軍候。
也即是,大將軍——將軍——裨將——校尉——軍候,這樣的五級金字塔結構。一曲的兵力大致是五百人,軍候最多可以統領五個曲也就是二千五百人左右,校尉最多可以統領六七千人左右,裨將最多可以統領三萬人左右,到了將軍,就可以領十萬之兵了,這已經是相當多的兵力了。
而到了最高的大將軍級別,出征動輒二三十萬人馬,屬于超大規模的戰役了,往往是領傾國之兵,所以將軍和大將軍是極少的,而且并非常設軍職,出征授予,回師即收回,只是一個臨時性的軍職,到了后世,將軍才成為常設官位。
這也是部曲成為軍隊代名詞的原因,到了后來,部曲的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又發生了變化,更多被用來指稱豪門大族的私人武裝,也就是私兵,或用來稱呼軍官手下的直屬精銳部隊。
三國史上,“部曲”一詞隨處可見,“部曲”的真實意思是秦漢時的軍隊編制,當時的編制有部(又叫校、營)、曲、屯、隊、什、伍;部為700-1300人,曲為200人,屯100人,隊50人,什10人,伍5人。實際應用中,一般是兩個意思,一是指部隊,二是指私兵。
比如:
董卓被呂布刺殺,“允初議赦卓部曲”。
孫策對呂范說:“卿擁有自己的部曲,又立了戰功,豈能委屈你處理軍中瑣事呢?”
李傕以故牛輔部曲董承為安集將軍。
關中諸將競相招為部曲。
劉備投靠袁紹后,趙云回到劉備身邊,替他收羅部眾,對外宣稱是劉備的“部曲”。
魏延,以部曲將的身份隨劉備入蜀。
從上面可以看出,部曲大概有兩層意思,一是泛指部隊;二是指私兵,比如呂范的部曲、劉備的部曲(包括魏延本人),就是私兵。私兵是在將軍投奔主公前擁有的私人部隊,不是主公的大部隊。這些私兵,不出意外,是要一輩子追隨將軍的,其他人不得指揮,類似于關羽的五百校刀手。
在當時,私兵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當軍官的問題。換言之,如果你帶著一支小部隊追隨主公,只能當個小將軍;若帶著大部隊追隨主公,就是個大將軍。比如李典,能力并不怎么樣,但是投靠曹操時帶了七千人,地位一直很顯赫。
劉備一開始在涿郡,有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劉備帶著他們到鄒靖手下成了將軍,這支部曲就永遠是劉備的。李典、許褚等人,原本都是地主子弟,帶著家財部曲追隨曹操。孫堅死后,孫策想在袁紹帳下當個將軍,但是沒有兵,想讓袁術將父親舊部返還,袁紹不同意,讓孫策自己去丹陽募兵,募到兵了才能當將軍。呂蒙是姐夫部下的一個小兵,姐夫戰死,呂蒙統領姐夫的700人部曲才成為將軍。
東漢的這種私兵,來源于豪強地主。光武帝劉秀,靠豪強地主的支持立國,豪強們聚族而居,轄區內自己統治人民、自己收稅,還能建立私人武裝,在亂世筑塢堡以自衛。許褚就是帶著族人,筑塢堡以生存,后來帶著這些人投靠曹操。
歷代統治者,為維護封建大一統,都想消滅豪強、摧毀塢堡,但是一直不能禁絕。但是這些民間武裝也有正面作用,南宋岳飛等中興名將,主要收羅塢堡主的私兵;清朝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辦團練,也主要收羅地主的私兵。
標簽: 部曲在古代是什么意思本文標題:部曲在古代是什么意思?(部曲都有什么官職)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