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育英中學校,(是誰題寫的)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生活百科  時間:2023-01-30 

毛澤東親題“好好學習”。在育英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嚴禁炫耀家長的榮譽地位。老師從不問學生家長的名字,學生之間也從不打聽父母的情況,不互相攀比。育英學校的孩子們從小就牢牢記住,自己是普通的勞動者;現在學習知識,將來要把一切都獻給勞苦大眾;同學間不問父母是誰,不攀比父母職位的高低。

“當時作為中直機關的干部子弟小學,育英的學生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孩子,有各部門負責同志的孩子,也有一般干部的孩子,但在育英這個大家庭里,大家都是一樣的學生。校長、老師比父母還要操心,絕不因家長的官大而偏向什么人。同學間就像兄弟姐妹,大伙吃在一起,睡在一起,穿的一樣,用的一樣,一樣地受老師的關心、照顧和教育。同學間相互直呼其名,不加姓,大多不知道誰的爸爸媽媽是誰,當然更不知道家長們的職務,時間一長,也就忘了姓什么。就是知道家長干什么,也沒有人炫耀,更沒有人攀比。聽說實行軍銜制后有的學校學生比爸爸星和杠的多少,育英的學生們對此嗤之以鼻。在同學當中,威信高的是品學兼優的學生,沒有聽說誰的家長官大就在同學中稱王稱霸的。”第5屆學生喬丹林回憶時動情地說。

1952年六一兒童節前夕,育英學校的學生家長紛紛以各種方式向學校和孩子們表示節日的祝賀。當時毛澤東的小女兒李訥也在育英學校上學,高爾恮老師擔任李訥的班主任。高老師清晰地記得,1952年六一兒童節前,學校號召各個班級和課外活動小組以集體的名義做些什么送給學校,以表示對自己節日的祝賀。高老師的班是全校的最高班(小學五年級),當然不甘落于人后。于是,高老師在班上作動員:為了迎接國際六一兒童節,我們也要做件禮物送給學校,請同學們動動腦筋,送點兒新鮮的,不同凡響的,但不能用錢買。這一動員,同學們就開始紛紛想辦法,有的要刺繡,有的要畫畫。高老師引導說,星期天你們回家時(當時所有學生皆寄宿在學校,只有周日回家)也可以請家長幫幫忙呀!這么一提醒,同學們思路一下子開闊了。

就在六一兒童節前夕,一個星期一的早晨,李訥拿來了一張宣紙,上面寫著“好好學習、好好學習”八個字。李訥說:“昨天我央求爸爸給寫幾個字,爸爸寫了‘好好學習’四個毛筆字。但不小心被水滴弄了水印,于是爸爸又在這個‘好好學習’的左側偏下寫了‘好好學習’四個小字。”

同學們看到毛主席的“好好學習”題詞,激動得熱烈鼓掌。高老師捧著題詞,帶同學們到學校木工教室,請潘仲賢老師指導,做了個木框,并安上玻璃,小心地把“好好學習”的題詞鑲嵌于內。然后,全班同學排隊送到校長辦公室,交由韓作黎校長親自妥善保存。

不久,韓校長把它掛在辦公室入口處對面的墻上。只要一進樓門,就可以看到毛主席的教導——“好好學習”。這幾個字時時刻刻鼓舞激勵著師生們不斷奮進!

后來,學校又把毛主席的題詞鐫刻在一進校門的影壁上,時刻提醒同學們好好學習,提醒教師要辦好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如今,“好好學習”已成為育英學校的校訓,內涵也更加豐富。

周恩來親赴學校。1952年冬,周恩來的一名秘書把自己在育英學校讀書的孩子,帶進了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看到孩子時,一下子就注意到孩子身上穿著的小中山裝是呢料制作的。

周恩來問孩子:“你的衣服是誰給買的?”孩子回答說:“不是買的,是學校發的。”孩子回答得無心,可周恩來卻聽得有意。

周恩來問:“你們學校的伙食怎么樣啊?”“挺好的,老吃雞、鴨、魚、肉。”孩子說。“噢,老吃嗎?”周恩來繼續發問。“老吃,有的同學都吃膩了,就丟在飯桌上。”顯然,孩子并沒覺得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幾天后,是個休息日。那天下午周恩來難得有空,就要了車直奔育英學校而去。校長得知總理來了,立刻迎了出來。

在周恩來的詢問下,校長匯報了學校近期的情況。

周恩來等他講完,隨即說出了從秘書的孩子那里了解到的情況,并對此提出了嚴肅的批評:“你們學校的學生,都是革命干部的后代。學校有責任好好教育他們,不能特殊化,不要把他們培養成八旗子弟!”

任弼時提出忠告。在西柏坡,被稱為“人民的駱駝”的任弼時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和中央秘書長等職務,在那個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時期,任弼時的工作十分繁忙,而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在百忙之中,任弼時從沒有忘記子女的教育問題,對子女的要求特別嚴格。

1948年,任弼時的小兒子任遠遠才六七歲,從延安到西柏坡時,帶來一輛小自行車,雖已很舊,孩子卻十分愛惜,每次騎后都擦一擦。

一天,遠遠要他的姐姐遠志領著他到院外的打谷場練習騎車。天真活潑的遠遠騎上自行車繞場轉圈,一陣快,一陣慢,騎得十分開心。兩人玩了一會兒回家后,遠遠讓姐姐幫他擦自行車上的塵土。他說:“看,漆都掉了。好姐姐,給小車做件車衣吧!”遠志看著弟弟乞求的目光,只好答應了下來。

那時候實行的是供給制,遠志開了個領六尺白布的條子,找到行政科批了個字,然后把批條交給了警衛員邵長和。邵長和拿上批條,當即就把布領回來了。

這件事很快被任弼時知道了。他讓邵長和把倆孩子叫來,問清情況后,嚴肅地說:“全國雖然快要解放了,可是我們的國家還很窮,前線更需要物資支援,建設新中國需要大量的資金。毛主席還穿著補丁衣服,你們為什么要做車衣呀?”遠遠雖小卻十分懂事,聽了爸爸的話后說:“姐姐,咱們不做車衣了,把布退回去吧。”任弼時站起身來摸著遠遠的頭說:“遠遠懂事,是個好孩子。今后要注意勤儉節約,再領什么東西要讓我知道,不然不要領。”遠志點頭答應。隨后他們回到宿舍,遠志把布讓邵長和交還給了后勤處的倉庫保管員。

同年,中央機關小學(育英學校的前身)成立,孩子們終于可以上學了。任弼時對兒子任遠遠提出忠告:“小孩子要用心讀書,現在不學,將來沒用。”后來,這句話成了整個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要求,實際成為育英學校早期的校訓。

陳毅看望孩子被擋回。育英學校自建校之始,為了保障孩子們的絕對安全,訂立了嚴格的規章制度。校門把守得極其嚴格,平時絕對不允許孩子外出。外人接送孩子必須有蓋公章的介紹信,介紹信上沒有公章的,即使明知是某單位職工的孩子,也不準離校,更不讓探視。門衛中甚至有1935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因為他們政治可靠,責任心強。

20世紀50年代初,陳毅在上海當市長,他的三個孩子在育英學校上學。中央召開會議,陳毅來到北京。中午,陳毅想利用休息時間去看一看孩子,于是驅車趕到位于萬壽路的育英學校。

陳毅到達的時候,正逢學生睡午覺,學校的大門緊閉。陳毅走到校門口,傳達室的張老伯探出頭來。

“老同志,我看我的孩子來了,請行個方便吧。”陳毅笑著說。

張老伯指著墻上掛的規章制度說:“現在是午休,不會客。”學校的領導一再交代門衛的工作很重要,一定要按制度辦事,這位1935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是牢記在心的。

陳毅的秘書走上前說:“首長從上海來北京參加會議,會后馬上就要回去。只有中午這一點空閑時間,請照顧一下首長。”

張老伯笑了:“這里學生的家長大多數都是首長,要是照顧起來,制度還有什么用?”

“這位首長是陳……”秘書的話只講了一半就被陳毅擋住了。

就這樣,陳毅硬是沒有看到孩子,開完會后就返回了上海,但他對育英學校的安全管理很是滿意。

學校影壁的三次變化。學校少先隊活動時有幾個必不可少的呼號:“準備著,為實現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時刻準備著!”這些呼號的語句,脫胎于老校園中影壁上朱德為育英學校的題詞。這座影壁,見證了育英學校的三次變化。

第一次是在1953年。朱德非常關愛少年兒童,盡管他的孫輩都不在育英學校上學,他仍曾多次來育英視察、聽課。在育英的新校園竣工落成之際,名譽校長楊尚昆邀請朱德來學校參觀并為學校題詞。后來,學校將朱德的題詞“準備著,為實現共產主義和祖國的偉大事業而奮斗”鐫刻在校門內的影壁墻上,這形成了新校園中獨特的一景,也見證了育英學校第一次建設高潮結束,正式成為一所美麗的花園式學校。

第二次是在1978年。樊明德校長1978年到任育英學校,重建影壁成為他使學校各項工作走上正軌的重要舉措之一。影壁則見證了育英學校的再次騰飛。1980年開始并持續了20多年的“五四”學制改革實驗,曾使得育英學校領全國課程改革之先河。影壁上鐫刻的毛主席給育英學校的題詞“好好學習”,再次激勵育英學子發憤圖強。

第三次是在2014年。于會祥校長決定,把影壁作為育英學校第三次校園環境建設高潮的重要項目——校史廣場的建筑之一,使影壁再次復建。它見證著育英學校傳承紅色基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踏上新的征程。

一代代的兒童長大了,一屆屆的育英學子成才了,這所學校將永遠這樣寧靜、沉穩地矗立下去。它在時光中堅守了初心、見證了真情,也踐行了教育的真義。它將永遠美麗,也將繼續為社會培養文明、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摘自2021年第11期《黨史博覽》,原標題為《你所不知道的北京育英學校》)

標簽: 北京育英中學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9024
本文標題:北京育英中學校,(是誰題寫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