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元大昌冬釀酒(蘇州冬釀最有名的一家)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生活百科  時間:2023-01-30 

近日,江蘇首家“老字號專賣店”亮相南京。揚州獅子頭、蘇州綠豆冰糕、平望醬菜、花露燒酒、梨膏糖……這些耳熟能詳的老牌子,被從各地、各企業“集合”過來。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力,老字號如何開啟新賽道?記者實地考察,一探究竟。

家門口嘗到外地“老味道”

10日上午,記者來到南京市秦淮區科巷新市集,坐落于此的“老字號專賣店”內燈光明亮,貨架上商品陳列整齊。進店選品、付款結賬的市民絡繹不絕。

“以前想吃蘇州綠豆冰糕,打電話讓女兒在網上買了寄到家里。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嘗到老味道!”前來購物的王奶奶激動地說。同樣,前來購買的還有90后余茗睿,自從嘗過外婆買回去的馬蹄酥后,今天特意來店里回購。

“‘韓春華牌’獅子頭能進入江蘇首家‘老字號專賣店’,是對我們產品的認可!”揚州偉業食品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韓春華說,獅子頭買回家后,加入適量清水,燒沸后文火燉燜10分鐘即可食用。“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的南京市民品嘗來自揚州的美食。”

“這個專賣店里,所有的產品都是經過前期調研精心挑選的。”江蘇省老字號企業協會秘書長朱一兵介紹,截至目前,該店有10家老字號企業入駐,200種商品任市民選購。

科巷新市集的前身科巷菜場本身就是南京“老字號”,營業至今已有近70年,每天客流量保持在5000人左右。“希望‘老字號專賣店’,更好地和科巷新市集品牌融合。”科巷新市集市場經理戴霄尚說。

酒香也怕巷子深

不可否認,近些年來,隨著商業模式的日新月異以及消費群體的年輕化,部分老字號逐漸喪失優勢,門庭冷落。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1000多家老字號企業中,企業發展經營狀況良好的不足10%,其他企業也面臨不同的發展難題。

“新生代的消費者追求網紅產品,老字號適應的群體已老齡化,而企業對抗風險的能力又不足,人工費用高、產品的價格無法降低,使得很多企業經營不下去。”韓春華說。

“目前,江蘇有國家認定的中華老字號96家,省里認定的江蘇老字號176家,分布在全省各地。地域產品區域銷售的局限性,阻礙著企業的發展。”朱一兵說。

12日,天空下著小雨,也不能阻擋到蘇州老字號——元大昌購買冬釀酒的蘇州市民。

冬至,蘇州人排隊搶購冬釀酒是常事。但眼下排隊的絕大部分是大爺大媽,隊伍中少有年輕人。更奇怪的是,商家只收現金,不接受手機支付。

記者詢問多名蘇州年輕人,他們表示只是小時候喝過冬釀酒,很多人并沒有聽說過元大昌的冬釀酒。

人力資本匱乏,技術傳承受影響,是老字號企業一大通病。南通穆義豐花露燒非遺傳承人林俊華說,南通有好幾家老字號企業后繼乏人,一些傳承人的子女看不清老字號的前景,選擇其他行業就業。

朱一兵表示,許多中華老字號企業對時代的發展變化觀念滯后,產品和技術較為陳舊,品牌價值難以提升,對消費者的喜好和消費觀念的變化研究也較弱。

守正創新才能“長紅”

老字號的傳承與發展,是時代的命題,創新發展、合作共贏,已經成為破解老字號發展瓶頸的必由之路。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和交易方式的改變,老字號已經突破了傳統地域性界限,不斷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為促進消費、搞活流通發揮了新的支撐作用。“‘老字號專賣店’可以很好地滿足老百姓的期望、實現老字號企業的愿望,為兩者搭建直接見面和交流的供需平臺。此外,老字號企業本身也在積極開展進社區、進景區、進校園等活動。”朱一兵說,一些老字號企業借助激活情感連接,引發了年輕消費者的價值共鳴。

“老字號的商品不是只賣給老年人。”林俊華鮮明地亮出觀點。他介紹,根據市場需求及傳播環境的改變,品牌的創新主要體現為產品走進校區、景區,抓住年輕消費者。同時,采用“抱團”的經營模式。“老字號產品加入‘老字號專賣店’,可以稱為‘極簡運作’模式,每家推出部分產品進行統一宣傳,既能減輕老字號的經營壓力,也能讓市民品嘗不同地域風格的美食。”

值得一提的是,首家“老字號專賣店”也首次加入社區工坊。“我們是服務同一群人。希望老字號的客戶群能夠引流到家政服務和便民服務中。”南京惠享福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華說,便民服務與老字號同時走進社區,兩者有機融合,最終提供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某一項產品或服務。

記者在與朱一兵聊天中得知,此次“老字號專賣店”的產品并沒有南京當地產品。“南京品牌的老字號已在本地形成較好的營銷模式,老百姓也熟知門店位置,當下還不需要進入專賣店。此外,店內場地受限,希望能給外地的老字號品牌更多展示的機會。”

標簽: 元大昌冬釀酒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9153
本文標題:蘇州元大昌冬釀酒(蘇州冬釀最有名的一家)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