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圖蟲創意
最近,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捍衛了大東北的顏面。
這個縣城就像是東北的縮影——地理位置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有著輝煌的工業歷史,被譽為“中國軸承之都”,盛產海參、蘋果、櫻桃,尤其是金剛石儲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近些年,隨著東北經濟整體的低迷,這個縣城發展的步伐也有所放緩,在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競爭中,漸落下風。但不同的是,它至今仍保持著較強的經濟實力。
在剛出爐的2021年中國百強縣榜單中,這個縣位列第51名,成為東北三省唯一進入榜單的入選者。
它就是瓦房店。
雖然保住了東北的顏面,但放眼全國,瓦房店與沿海強縣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它能否穩住陣腳,再現昔日的榮光,甚至是為處于困境中的東北縣域經濟找到一條轉型之路?
僅存的種子
瓦房店位于遼東半島的中西部,是大連聯系遼寧中部城市群以及東北經濟走廊的必經之地。
有趣的是,作為大連“北三市”之一,瓦房店總是被大連人戲稱“土掉渣”。如果去瓦房店,人們會開玩笑地說:“我回農村了。”
這種戲戲謔來源于瓦房店的名字。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一般被稱作“某某店”的城市,大抵是不太洋氣。但瓦房店的取名,卻極具淵源。
雍正年間,一位叫曲伯岐的商人,在當時并沒有太多人居住的通往復州城的官道附近搭建了三間二層樓的大瓦房,開設大車店,為來往過客提供食宿。當時,周圍的客店多為草房,只有曲家一處是瓦房,因此被過往商客稱作“瓦房店”,瓦房店便由此而得名。
光緒二十四年,瓦房店被沙俄強行租借,并在此修建鐵路。1901年,鐵路通車,火車站名取為瓦房店。
1925年,復縣公署從復州遷往瓦房店。從此之后,瓦房店成為集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要素于一體的區域中心。
如今,瓦房店市區內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可以說是聯系東北亞經濟區的樞紐地區。長大鐵路、哈大鐵路、濱海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城八公路、黑大公路、長興島疏港高速公路以及老空港,使瓦房店市的交通體系更加完備。
交通搭建起來了,經濟發展也蒸蒸日上。如今,瓦房店不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GDP,都在東北三省名列前茅。
在東北縣域經濟體中,瓦房店市存在感極強,也為東北在各類榜單中爭得了名次。
比如,在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工業百強縣、百強區發展報告(2020年)》中,瓦房店排名第91名;
在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賽迪營商環境百強縣(2020年)》中,瓦房店位列第61位,居東三省第一;
在2019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中,瓦房店排名第46名;
在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中,瓦房店排名第58名。
最具含金量的,還是百強縣排行榜。作為今年東北僅存的入選者,可以說,瓦房店捍衛了東北的顏面。
2015年在百強縣榜單中,東北三省共有8個縣上榜。6年過去了,瓦房店成了僅存的東北種子。這背后,是東北地區縣域在全國競爭中漸落下風的“勢”仍沒有止住。
東北“味道”
百強縣以不到2%的土地面積,7%的人口,創造了中國約10%的GDP總量。入選者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代表城市有昆山、江陰、張家港等強市,其中江蘇省包攬了百強縣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名額。
那么,瓦房店市是如何守住百強縣這份榮譽的呢?
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的產業,是瓦房店躋身百強縣榜單的最大底氣。
在瓦房店,最大的產業無疑要數軸承產業。中國最早的工業軸承就誕生在瓦房店。1949年,中國第一座生產成品工業軸承的工廠在瓦房店建立。中國第一套工業軸承、第一套核工業軸承、第一套坦克誘導輪軸承、第一套鐵路貨車無軸箱軸承、第一套大型跟蹤望遠鏡軸承,均出自瓦房店。
毫不夸張地說,軸承產業是瓦房店經濟發展的基礎。
今天的瓦房店,擁有軸承企業600余家,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有26家。軸承產業也入選“中國產業集群50強”, 形成了軸承產業集群,帶動了全市經濟的發展。
這是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種繼承。蹚過歷史長河,瓦房店將這種東北“味道”保存了下來。
除了工業上的東北味兒,瓦房店還有另一種“味道”產業。
瓦房店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雨量充沛,秋季少雨,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這樣的自然條件,讓這里的水果格外甜美。
從每年7月開始,瓦房店風味各異的蘋果開始流向市場。味道酸甜的“黃魁”和又甜又脆的“遼伏”捷足先登;隨后是甘甜多汁的“祝光”與小巧玲瓏的“海棠”;“紅玉”“元帥”“錦紅”以及“雞冠”稍晚進入果市;“國光”要等金秋十月將盡,才在“香蕉”、“印度”、“赤陽”的前呼后擁下姍姍來遲。
在瓦房店的蘋果市場上,放眼望去,也有另一種東北味道。一摞一摞裝滿蘋果的紙箱,擺放在攤位前,店家將小喇叭的開關打開,賣力的吆喝之聲很快便融入嘈雜的環境中。但與南方市場的“吆喝”不同,這里的售賣多是按箱計算。
瓦房店的東北“味道”,不僅體現在吃上,還表現在“美”上,很多年輕人向往的美麗愛情,在這里可以找到所托之物。
瓦房店素有“東方鉆石城”的美譽,蘊藏有21萬克拉寶石及鉆石,是中國近30年來,找到的唯一大型金剛石礦藏,成為了中國金剛石礦兩個主要產地之一。
據估算,瓦房店的金剛石可以開采20年左右,儲量占全國的45%左右,寶石級別以上的金剛石達70%左右。在世界金剛石儲量第一的澳大利亞,能夠達到寶石級的只有5%。
隱憂突顯
瓦房店發展離不開大連的帶動。
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雄厚的經濟基礎,使得大連這座海濱城市發展迅速,也讓毗鄰大連市區的瓦房店受益頗多。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磊非常肯定大連對瓦房店的帶動作用。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尤其是港口,是瓦房店獨特的發展優勢。
但這也正是爭議最大的地方,人們不禁會問:如果沒有大連,瓦房店還會是今天這樣嗎?
瓦房店西鄰渤海,近海水域總面積1862平方公里,被自然賜予了海灣、島嶼、自然港灣等禮物,尤其是461公里的海岸線,曲折綿長,居全國縣級第二位。借助地勢,瓦房店打造了海口,漁業和旅游業發展扶搖直上。
可以說,今天瓦房店的成績離不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過去打下的產業基礎。但如今,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瓦房店和大多數東北市縣一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產業轉型升級壓力。
以最具競爭力的軸承產業為例,瓦房店不再是“唯一”,正在面臨洛陽、長三角、浙東和聊城其他4個產業集群的強力競爭。瓦房店過于依賴軸承等傳統產業的隱憂正突顯出來。
這一點從瓦房店近幾年在百強縣榜單上的位置變化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來。2015年在百強縣榜單中,瓦房店名列第11位。6年過去了,瓦房店的排名從第11位一路下滑至第51位。
為了擺脫對傳統產業的依賴,瓦房店市的主政者提出,構建“3+4+N”現代產業體系,即升級壯大軸承、石化、新能源三個支柱產業,發展壯大臨港裝備、新能源汽車、金屬新材料、現代食品等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等戰略新興產業,到2035年,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第一方陣。
東北經濟的復蘇與崛起,是一個很大的話題。
但是,百強縣榜單告訴我們:小處著眼,縣域經濟發展起來,東三省才可能真正發展起來。
標簽: 大連瓦房店本文標題:大連瓦房店市窮嗎(瓦房店為什么這么出名)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