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殍遍野是什么意思 我們可能并未理解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生活百科  時間:2023-04-13 


成語“餓殍遍野”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殍”,音piǎo,從古至今不同字典均釋為“餓死的人”。


喜歡說文解字的我覺得奇怪一一“殍”是“歹+孚”,而“歹”是“非死即殘”,“孚”是“手抓子”,怎么會拼湊出“餓死的人”?

于是好奇的我查了一下,發現《孟子》寫的是“餓莩”,估計是通假字;而《說文解字》并未見“殍”,傳統認為應同“爫又”(打不出)。“爫又”是“兩只手”,表意“相受,交換”,所以“殍”應該也有“交換”的內涵。

《漢典》又羅列了“殍”的很多異體字,其中“歹+爫又”(打不出)格外引人注意,從會意角度看就是“交換死人”之意。

而另一個異體字“食+孚”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其表達的竟然是“抓子而食”。

在中國古代,碰上戰亂饑荒之年,首先餓死的往往是小孩,父母因不忍心吃自己親生孩子,便會易子而食。


結論:


“爫又”、“歹+爫又”和“食+孚”是“殍”的三個異體字一一

“爫又”是“交換”;

“歹+爫又”是“交換死尸”;

“食+孚”是“抓子而食”。

三者都告訴我們,“殍”并不是簡單的“餓死的人”,而是極其殘忍的“易子而食”。

所以,“餓殍遍野”并不是簡單的“因饑餓而大量死人的悲慘景象”,而應解讀為“到處都是因饑餓而易子相食的人間煉獄”。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34144
本文標題:餓殍遍野是什么意思 我們可能并未理解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