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為政以德
眾星拱北:天上眾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拱,環線在周圍保衛著,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極星。
足食足兵:糧食富足,軍備齊全。
節用愛人:節約財用,愛護百姓。
陳力就列:指貢獻出自己的才能去擔負職務。陳力,獻出才力。就列,歸入行列。
開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沒有盡責,使籠子開了,老虎出來了。后比喻放縱壞人。
既來之,則安之:把遠人招來之后,又要使他們安定下來。“來”、“安”都是使動用法。“之”指代上文的“遠人”。現在指:既然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之” 虛化,起補充音節作用。
分崩離析:指當時魯國不統一,已被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分割。孔子哀嘆國家的沒落。分崩,破裂。離析,散開。后用以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動干戈:發動戰爭。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戰爭。現多比喻興師動眾或大張聲勢地做事。
禍起蕭墻:指禍患起于內部。后用以指內部出亂子。也指家庭成員中自起矛盾造成禍患。
持危扶顛:扶助將要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鳴鼓而攻之:比喻大張旗鼓地加以聲討。 攻,聲討。
風行草偃:風吹過的時候,草就倒伏。舊時比喻用仁德感化,人們自然心悅誠服。風行,風吹過。偃,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風過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風吹倒。
2、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禮。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這個可以容忍,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絕不容忍。
名正言順: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講不通。后指做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也指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名不正,言不順: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反義詞“名正言順”
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犯上作亂:①觸犯上級,鬧亂子;②指叛逆活動;③歷代剝削階級把人民的反抗、起義誣蔑為“犯上作亂”。
3、待賈而沽
愚不可及:原指裝傻,別人無法趕上他。后指極其愚笨。指處于不利局面善于裝糊涂的人。
篤志好學:一心一意愛好學習。
待價而沽:等待高價出售。比喻某些人等有了好條件或待遇才肯出來做事。也比喻懷才待用或待時而出。
韞櫝待價:把玉藏在匣子里,等待高價出售。比喻懷才待用或懷才隱退。
韞櫝未酤:藏在木子里還未出售。比喻懷才待用或懷才隱退。
道不同,不相為謀: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不相為謀:相互之間沒法商量。指彼此觀點不同,不宜共同謀劃事情。
4、知其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菽。不參加勞動,分不清五谷。后泛用以形容脫離勞動和脫離勞動的人。
無人問津:沒有人尋問渡口。比喻無人過問,受到冷落。也比喻無人探索、嘗試。
深厲淺揭:遇到深水就連衣涉水,遇到淺水就撩起衣服過河。比喻做事要因時因地制宜。
5、仁者愛人
一以貫之:始終如一、有始有終、善始善終。
博施濟眾:廣泛地救濟困苦的人。形容人廣施恩惠,使人們免于患難。
立人達人:幫助人建立功業地位。
能近取譬:能夠就近拿自己作例子來比方別人。指推已及人,將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來做譬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安老懷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歸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一匡天下:糾正混亂局面,使天下納入正軌。引申為統一天下。
披發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
6、君子之風
志士仁人: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殺身成仁: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后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成仁取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樸。
患得患失: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太重。
無所不至: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壞事都做絕了。
不改其樂:不改變自己的快樂。指處于困苦的境況仍然很來快樂。
簞食瓢飲:一簞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貧苦。
樂以忘憂:快樂的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高興。
樂在其中:快樂就在這里。
飲水曲肱:喝冷水彎曲胳膊當枕頭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浮云富貴:把富貴看成飄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錢、地位看的很輕。
樂山樂水:原指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后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動靜各異。
死而后已:到死才停止。指把畢生的精力全部貢獻出來。常與“鞠躬盡瘁”連用。
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駟不及舌:駟馬雖快,也追不上說出的話。指話一出口就難以收回。戒說話應當慎重。
駟馬難追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比喻事實既成或話已出口,不可挽回。
7、求諸己
文過飾非:用虛偽的言辭來掩飾錯誤。
言過其實:原指言語浮夸,超過實際才能。后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不舍晝夜: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比喻夜以繼日。
后生可畏: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往往超過前輩,這是可敬畏的。
計過自訟:省查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
8、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關系親密但不相互勾結。
群而不黨:與眾合群,不結私黨。
觀過知仁:通過一個所犯過錯的性質,就能知道他的為人。
言不及義:所說的話沒有一句說到正經的道理或事情。指不說正經話,盡說些無聊的話。
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喜歡賣弄小聰明。后也指愛施小恩惠。
直諒多聞: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見識廣博。
以德報怨:用恩惠報答仇恨。形容對人寬容,不僅不記仇,反而給他好處。
以直報怨:用公正報答仇恨。
以德報德:拿恩惠來報答恩惠。指把恩惠施予對已有恩的人。
以人廢言:因為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納他的正確意見。
善與人交:善于跟別人結成朋友。
以文會友:通過詩文、學術活動來聚會或結交朋友。
9、出辭氣遠鄙倍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時,他說的話是善意的。
巧言令色:原指鋪張修飾沒有實際內容的語言或文章,后多指虛假而動聽的話。
言必有中: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到點子上。形容說話中肯。
一仍舊貫:完全按照舊例行事。
侃侃而談:說話理直氣壯、從容不迫。
10、學以致其道
食無求飽:吃飯不要求飽足。
居無求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適舒服的居所。
溫良恭儉讓: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形容態度溫和,舉止文雅。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
異端邪說:不符合正統思想的、被認為有嚴重危害的思想、言論。
11、誨人不倦
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
有教無類: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安貧樂道:安于清貧,樂于實踐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處世的態度。
詩禮之訓:《論語?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后以“詩禮之訓”謂子承父教。
舉一反三: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
一隅三反: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即舉一反三。
述而不作:只闡述前人的學說,自己并不創新,指沒有新的見解。
信而好古:信奉并愛好古代文化。
愛素好古:愛好樸質,不趨時尚。
聞一知十: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
各得其所:每個人或事物都到了合適的安置。各自得到所需的東西。
告往知來: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系,據此知彼。
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獸骨、象牙、玉石分別稱為切、磋、琢、磨。后比喻道德學問上的互相研討、砥礪。
繪事后素: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進行彩繪。②比喻禮樂產生于仁義之后;比喻做事先從簡單做起,然后逐步深入。3今也比喻有良好的質地,才能進行錦上添花的加工。
12、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斐然成章: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辭生動。②形容成績或聲名顯著。含褒義。
用行舍藏:被任命進就出來干一番事業,不被任用時就退隱。
暴虎馮河:①空手打老虎,徒步過大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蠻干。②比喻果敢勇猛。
臨事而懼:遇到事情而有所懼怕。指遇到事謹慎處理。
登堂入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屋。比喻學問和技能由淺入深,達到更高的水平。
莞爾而笑:形容微笑的樣子。
割雞焉用牛刀: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不必用大的力量去做。
喟然長嘆:因感慨而嘆氣。
仰之彌高:愈仰望愈覺得其崇高。表示極其敬仰之意。
循循善誘:善于有步驟地引導別人學習。多形容教育得法。
欲罷不能:想停下來也收不住。
門墻桃李: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9.23)
成語義:尊稱他培養出的學生。
卓爾不群:形容才智和道德優秀卓越,超出常人。
博聞約禮:見聞廣博,用禮約束自己行為。
13、沂水春風
春風沂水、沂水春風:原意是大人與兒童在沂水洗個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指放情自然,曠達高尚的生活樂趣。
沂水舞雩、沂水弦歌:謂知時處世,逍遙游樂。
1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過猶不及:事情做得過分,就如同做得不夠一樣,不合適。
和而不同:雖然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從附和。
無適無莫:對人沒有什么親疏厚薄。也指無可無不可。
15、敬鬼神而遠之
慎終追遠: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遠代的祖先。
敬而遠之:尊敬他而又有所顧忌而不去接近他。既不得罪他,也不接近。
先難后獲:先辛苦而后收獲。形容不坐享其成。
本文標題:無所不至是什么意思 《論語選讀》中的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