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高談各國,村婦闊論他家,無論國王和平民,對社會秩序都有自己的見解,可好的國家或家庭應該是什么樣子呢?我們看看孔子給出樸素答案。
- 原文整理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怎樣才算善政國家。孔子非常通俗地解答說:“在朝廷,國君要像個國君,臣子要像個臣子;在家里,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景公感嘆道:“這樣好哇!假如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也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也不像兒子,那即使國家有許多糧食,我能夠得到吃著嗎?”
在本章,孔子描述了自己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樣子是“君君臣臣”,家庭的樣子是“父父子子”。許多學者僅關注孔子的等級禮法思想,而忽視了其蘊含的普遍意義,我們研讀古代經典,一定要注意啟發自己的智慧。
——“君君臣臣”
在朝廷,“君”是國王,是皇帝,是最高統治者,“臣”是臣子,是官員,是最高統治者的幫手;在單位,“君”是領導,是上級,是主管,“臣”是被領導者,是下級,是被別人管的人;開車上路,警察就是“君”,所以的司機都是“臣”;在學校,老師是“君”,學生就是“臣”……每種身份,都具有社會共識的主要規范,遵紀守法,盡職盡責,這就是應該堅守的底線。俗話說,要“干啥務啥,干啥像啥。”這就是“君君臣臣”的基本意涵。
你靜心想一想,就是走進新時代,給外企老板打工,孔子的主張“君君臣臣”,是不是也非常具有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父父子子”
孔子所處的時代,社會結構發生變動,傳統君臣父子的等級名分已經遭到了破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現象,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齊景公作為一國之君深有感受,但他終究沒有踐行孔子的主張,而是“君不立太子”,導致繼嗣不定,引發了陳氏弒君之禍。
現今社會,許多家庭成員間的糾紛,其根源也往往是“父不父,子不子,兄弟姐妹不兄弟姐妹”。破解之策依然應是孔子的主張“父父子子”,什么身份和地位,是什么樣子。
孔子認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其實,“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思想,是后代學者對孔子的誤讀。
人最可貴的是“知道以什么為主,該干啥干啥,做好自己。”

本文標題:《論語·顏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國家和家庭應有的樣子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